
在信息網絡已非常發達的今天,在網購已經已成為流行購物方式的當下,快遞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但由于監管缺位及行業自律缺失,野蠻裝卸、人為破壞甚至集體哄搶、變賣包裹等亂象已成為快遞業不能承受之痛。
野蠻裝卸與暴力分撿
申通速遞是國內的知名快遞公司。在其北京馬各莊的一個分揀中心,記者了解到,每天,從廣州、杭州等地運件的大貨車都會不斷地開到這里,一天的包裹中轉量能達到幾十萬票。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運送來的包裹,卸車的時候竟被隨意拋扔。如果不是航空郵件,不會有任何安檢和抽檢,就直接卸到傳送帶上。快件按照區域寫上編碼后,被放在分揀線上,“站線”工人便開始忙碌起來,流水線上的包裹一波一波源源不斷,只要快件上了這條流水線,貼不貼易碎標志都沒有區別。
這里最強調的是效率。一個60人左右的班次要處理5到10萬票快件,每個人都忙得不可開交。大不壓小、重不壓輕的碼放原則,快件分揀脫手時不超過30厘米的規矩,在這里根本不存在——只要位置和方向正確,能拋多遠就拋多遠。
分揀工人會時不時從傳送帶上跨過,記者現場看到,一個倒霉的快件被一個工人從傳輸線上跳下來時踩癟,年輕的分揀工人經常會互相扔著郵件打鬧。每天都會有這樣的場面——很多郵件由流水線上散落到地上,分揀工人腳踩著郵件,把郵件扔到對面的筐里。
不時有工人跳過生產線,直接踩到筐車里面,一屁股坐到郵件上。
記者觀察到,在這個分揀中心,從卸車到分揀,再到掃描出庫,一個快件最少要經過三次拋扔。當記者問工人這些東西是否怕摔時,得到的回答是,“沒有怕摔的,都是襪子乳罩之類的東西,就算踩爛了再封上就行了”。
和工人們熟絡后,為了證明這些貨不怕踩踏,快遞的工人竟然當著記者的面進行了“試驗”。一位工人在一個郵包上故意踩上一腳,郵件的外包裝被當場踩壞,內包裝露了出來,里面衣物的顏色也看得清清楚楚——這批貨是運往河北承德的,是一些衣物和鞋子。
“包裝箱壞了,誰搶了誰要”
事實上,快遞業的野蠻裝卸是普遍現象。2012年11月底,廣東省東莞市優速快遞公司長安一部,記者看到,在分揀中心,幾十個快遞員圍著一輛貨車,貨車上的分揀員站在車上,根據快遞單上的地點,向不同的方向肆意“扔下”郵件。
明知道這樣分揀會把一部分貨物摔壞,但是包裹被扔來扔去,漫天飛舞的場景快遞公司員工們卻見怪不怪。一位快遞員一邊踩著一箱貨物一邊告訴記者,有多大的力氣,就可以扔多遠,“扔的高高的”,并且不用擔心物品摔壞了要承擔責任。“壞了不怕,壞了就算公司的。”這位快遞員說。
一位快遞員告訴記者,按理說破損票件應該是拒絕通過,但如果不小心掃了碼,收到了破損票件,想逃避責任的話,也有辦法,“就是讓收件人先簽字”,只要客戶簽了字,就沒有快遞員的責任了。
“東西如果摔碎了算誰的?”
記者問。快遞員說,“摔碎了就扯皮,就說沒包裝好”,只要簽了字他們就不管了。
在送快遞當中,記者又接觸了幾家同行,各快遞公司大多如此。暴力分揀,已經成為快遞公司公開的秘密。
由于暴力分揀,快遞包裹碎的也有,爛的也有,外面包裝紙箱摔爛的也有。但“摔壞了,登記個問題件,也就拉倒了”。工人們形容,“包裝箱子壞了,東西少了,就跟搶銀行一樣,誰搶了誰要,誰看見誰拿”。
記者注意到,在分揀中心,頂棚等各個角度有不下20多個攝像頭,那么快遞員為什么不在意這些密布的攝像頭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天發貨的時候,分揀現場光線相對沒有那么亮,攝像頭照出來的畫面基本分辨不出來誰是誰,自然也就沒有人承認自己拿了那些散落的貨物。
無著包裹竟遭變賣
在快遞過程中,一些包裹由于標簽脫落或外包裝損壞而成為“無著”郵件。這些郵件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在北京順義東馬各莊的申通快遞公司,有專門處理問題郵件的數據組,記者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用膠帶包裹一些破損的郵件,“如果長時間沒有人認領的話,就放到倉庫里。”工人們說。
在航空件問題包裹處理點,工作人員介紹說,所謂“問題包裹”,就是丟失面單,或是找不到收件人和發件人的無著包裹。“沒有面單的直接就給拆了,拆開拍照,不拆哪知道里面是啥?”
工人們說,這里的問題郵件過三個月或者半年時間,就會定期往倉庫清理,公司有專門人員處理無人認領的作廢件。
那究竟如何處理這些“作廢件”呢?
記者隨后以收購作廢件的名義走訪了國內另一家比較大的快遞公司順豐快遞,順豐速遞的行政部人員告訴記者,作廢件比較敏感,他們處理起來比較謹慎。“因為是客戶的東西,我們沒有什么權力去動。
確實這個東西沒有人要,找不到主了,營運部和財務部確定了,我們再賣出去。”這位工作人員介紹,順豐公司每個月的作廢件有60-70件,包括螺絲、釘子、衣服、毛絨玩具等。
知情人透露,在快遞公司,被變賣處理基本上是無著郵件共同的命運。
#p#副標題#e#

快遞業成投訴熱點
種種亂象已經導致快遞業成為投訴的熱點。
據了解,最近幾年,民營快遞企業大多保持年均50%以上的快速增長,而與此同時,針對快遞行業的投訴、申訴居高不下。根據國家郵政局消費者申訴中心公布的數據,2011年郵政管理部門受理消費者申訴量比2010年增長230%,2012年1至6月份,郵政管理部門受理消費者申訴共53658件,比2011年同期增長了220.1%,其中丟失、短少的申訴為10262件,占當期全部申訴的19.1%,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2%。
國家郵政局統計還顯示,最近兩年有關快遞行業的申訴中,快遞延誤、丟失和缺損的申訴分別排到了前三位,占總申訴量的80%以上。
是什么原因導致快遞行業管理混亂?又該如何讓它健康發展?
中國快遞協會副秘書長邵鐘林認為,國內的快遞行業整體上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整體上服務能力、服務質量以及行業監管都還處在較低的水平。因而發展得越快,行業出現的問題也就越多。
“很多快遞企業都是超常規的發展,本身就預示著這個企業有可能健康不良。超常規發展的,一般來說,都會存在著管理上的薄弱和本身機能的不健康。”邵鐘林分析,有員工素質的問題,也有管理上的問題,還有相應的法律配套措施沒有到位的原因。“這就是我們現在行業當中的主要問題。”
“目前快遞從業人員比較少,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很多快遞公司就審查不嚴格,一些盜竊行為等不良行為的人就可能進來,產生內盜現象。當然內盜從比重來講還是比較小的。就是偷100件快件的話,可能有25件是自己人干的。”快遞物流資訊網首席顧問徐勇說。
在他看來,現在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快遞企業,都碰到一個難題——快遞丟失后,要么公安機關不予立案,要么就是因為金額不夠立案標準而難以立案,而對于一些自盜員工,快遞公司最嚴厲的處罰就是開除,很難有震懾作用。
“這些是很困惑的地方。到底偷多少錢作為刑事案件,現在很多地方認定是八千,有的地方是八千,有的地方是一萬,一萬以上,有的地方還一萬五,各地方不一樣,受理這個案件的標的不一樣。
這樣很多就不能立案。”徐勇說。
邵鐘林認為,快遞丟失不僅面臨立案難的問題,即便立案,快遞丟失大多都是按盜竊定罪,法律打擊力度遠遠不夠。“按照淘寶提供的數據,2011年全年它網購的平均單價在150塊錢一個,換句話說,一個人一下子偷了15個網絡包裹,還不構成犯罪。但是你要去偷15個郵件的話那就是一個非常非常重的一個罪。”
我國《刑法》253條第一款規定,“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屬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范疇。而《刑法》253條第二款規定:
“犯前款罪而盜竊財物的,依照本法264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在邵鐘林看來,快遞員工破壞或占有快遞包裹的行為應當適用以上條款,也就是說只要有破壞或盜竊快遞貨物的行為,就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這樣的話,就對打擊盜竊快遞的違法行為有了法律保障。要不然的話,他今天偷3個包裹,沒辦法處理,公安也不立案,只能把他辭退。他明天就到另一個快遞公司,又去偷5個包裹,法律對他沒辦法。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對保護快件的法律保障,能夠盡快地完善起來。”邵鐘林說。
徐勇認為,除了加大法律的打擊力度,快遞企業應當加強自身的服務和管理水平,減少流程上的漏洞,同時,快遞行業也應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誠信體系,對于快遞企業和從業人員進行規范。
他說:“快遞行業凡是從業人員如果發生了——比方說盜竊行為,五年之內不能從事這個行業。如果你一旦有了不良記錄,對個人從業生涯還有對你今后的很多——比方說像貸款、找工作等都會產生影響的話,那么很多人就不敢做這件事情了。”
管理與監管漏洞
專家表示,一些稍有規模的快遞公司都可以實時跟蹤包裹行蹤,如果還存在著大量無著件,只能說是快遞公司內部管理出了嚴重漏洞。
而私自售賣無著件也已經超出了服務質量優劣的問題,涉及到一個行業是否合理合法做生意的問題。
相關專家分析,快遞業目前已經成為消費領域投訴的重災區,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企業自律上,而應該追問作為主管部門的郵政部門為何沒能盡到監管之職?對快遞業已經暴露出來的問題,郵政部門又將如何改善監管加大查處力度?
實際上,快遞目前正扮演著雙面角色,一方面其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物流業態,它便宜快捷,是支撐電商的重要基石,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整個行業管理混亂,糾紛不斷,事故頻發,包括包裹丟失、損壞、延誤,倒賣客戶信息,運送違禁品上飛機等等。
這并不是正常的行業現狀。專家認為,一個野蠻生長的行業,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
如不強力改變現狀,最終快遞業這種蓬勃向上的新經濟商業模式、廣大依賴網絡購物的消費者和幾十上百萬物流快遞工人,都將是受害者。
其實早在2008年頒布實施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中,就對上述問題做了詳細要求和規定,但這些問題依然屢屢發生,不能不說,相關主管部門對快遞這個新興行業服務不到位,監管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