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3·15,今又3·15。
近期熱炒的香港奶粉限購事件,促使本刊將今年3·15消費維權活動的主題確定為“責任與信任”。
5年前,中國奶業的一次集體失信行為,將一個好端端的朝陽產業拖向崩盤的邊緣,也給中國消費者對民族品牌日漸升溫的熱情兜頭澆上一桶冰水。受其影響,嬰兒奶粉市場洋品牌持續熱銷,內地人蜂擁香港搶購,以致香港特區政府不得不下達限購令。
與此對照,在內地各大商場,國產奶粉琳瑯滿目,卻門可羅雀。
面對奶粉市場的冷熱失調,有人說應該歸罪于國產品牌質量不高、信譽欠佳;有人說國內消費者太挑剔、非理性、不愛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時說:內地的奶粉99%是符合質量標準的。其中透露出兩個信息:其一,內地奶粉的確有1%不符合質量標準;其二,消費者被不合格產品坑苦了,連帶對合格產品也持懷疑、排斥態度。
當前,產品質量存在隱患,絕不僅限于乳制品行業;消費者信心不足,也不僅限于奶粉市場;責任與信任的矛盾沖突,遍及社會各個領域,應該引起廣泛關注。
產品的質量缺陷,反映的是人的責任缺失。
行業性、區域性質量問題,往往肇始于一道工序、一個產品、一家企業。一道工序的失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道工序的失守會導致全系統的崩潰;一個企業的失職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個企業的失信會病毒似地傳染整個行業。一次失職,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批次的產品,而且可能是一個品牌、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甚至是整個中國制造和華夏民族的商業文明。
產品從生產、銷售到消費,一個完整、良性的消費過程,受經營者的責任和消費者的信任雙輪驅動,缺一不可,相互促進,經營者責任意識愈強,消費者信任程度愈高。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目的就在于督促經營者增強責任意識,嚴格履行應盡義務。消費領域出現的不和諧因素中,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是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盡管實際生活中消費糾紛千差萬別,有的因產品質量而起,有的因服務質量而生,但其核心集中在權利、義務上,商品和服務的背后,隱藏著的是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經營者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缺失,是造成消費糾紛的主要原因,增進企業社會公德和責任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是解決經營者與消費者矛盾的基礎。
保持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需要拉動內需;拉動內需的前提是提振消費信心;提振消費信心,政府和企業要讓消費者看到實實在在的希望。
當前,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拉動內需的調控措施,負責任的企業也通過各種渠道做出了嚴格的質量保證。我們更愿意看到,這些措施、保證能夠轉化為廠家、商家的責任意識,內化為每位員工的自覺行動,滲透到每個產品、每項服務之中,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逐步增進對中國制造、對民族品牌的依賴與信賴。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中國的消費者是最理性、最儒雅的,生產經營者多一分責任,消費者就會多一分信任。
2013年中國質量萬里行315專題:http://www.zu001.cn/zt/2013web315/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