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在連續對北京桶裝水市場的調查中發現,這個看似平靜、規范的行業,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水站資質不全,衛生條件惡劣,真假品牌摻雜出售;生產廠家無所作為,放任假冒水流通;相關部門監管不力;消費者安全、維權意識淡漠等。
水站利潤大不惜鋌而走險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假冒桶裝水,其來源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直接將自來水灌裝到品牌桶里售出,不進行嚴格的過濾、消毒等;第二種是有一些小的水廠,他們的名氣不夠大,因此就購買一些正規大品牌的QS認證(食品生產許可證)、標簽、真桶等,然后直接將自己生產的水灌裝進大品牌包裝里面賣,讓人難以分辨。
出售假冒水相對于出售真正的品牌水來說,賣假冒水給水站帶來的利潤空間非常巨大。
正規桶裝水生產工藝有二十多道工序,生產成本高,進貨在8元左右的桶裝水,要賣到18元才能有一兩元的利潤;而出售假水,水站的進貨價僅為兩元左右,若以18元出售,中間減去水站9元/桶的費用,利潤可達7元,甚至更高。
面對如此巨大的利潤空間,試問哪一家水站能不為之心動呢?
所以記者認為,如果想從源頭杜絕假水泛濫,嚴查水站是關鍵。
廠家對假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第五期報道了記者在和喬大廈C座17層某公司采訪時,恰逢一名工人送來3桶雀巢桶裝水。
記者隨即打開一桶水的塑封,撥打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95001111”電話進行查詢,在輸入監管碼后,語音提示這個監管碼在2011年5月曾被查詢過,使用這個監管碼的桶裝水是2011年3月生產的。確認了此桶水為假冒水。當時,該公司有員工表示,“喝了這么多年都沒事,反正喝不死,真的假的又有什么關系。”
一個月過后,記者再次回訪該公司職員,得到的答案是,繼續在同一家水站訂水,只是換了一個品牌的桶裝水,并沒有追究其責任。
回訪和喬大廈內的另外一家公司得到的結果是,該公司已經不再飲用桶裝水,從大廈提供的打水處燒開水飲用。
在一個地區,桶裝水的市場格局基本上可以從品牌上劃分出來,由品牌決定了桶裝水的價格和定位。幾乎在所有的一線城市里,這種格局表現為更為明顯:農夫山泉、雀巢、娃哈哈、樂百氏、屈臣氏、冰露等全國性一類品牌占據高端寫字樓、中高檔小區、學校等;而當地品牌則主要占據普通居民小區、街邊商店等。
而對于目前桶裝水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各大水企并非不知情。各品牌廠商談“假冒水”色變,唯恐公開說出自己的品牌有假冒水,會導致消費者對自己的品牌失去信任,他們愿意“啞巴吃黃連”,也不愿意公開承認“假冒水”的存在、公開打假。加之部分水企產能過低,不能滿足供應量,又怕丟掉市場,只能對違規出售假冒水的水站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
正規的水站證照齊全,應該具有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食品衛生流通許可證和發票打印機等。
一家水站如果想代理大品牌的桶裝水可以與廠家聯系,然后由廠家的銷售經理來水站檢查,確認沒有問題后,雙方簽訂合同,廠家收取水站3000~5000元的保證金,并由配送商負責給水站送水。但是,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有些水企為了保住已有市場,甚至擴大市場,放松了對水站資質的檢查,并且默認了假水的存在。
有知情人曾向記者透露,兩年前,某家大型水企曾對其品牌的桶裝水進行過一次打假。按照這家公司的規定,一旦發現賣假水的授權水站,一律取消其代理資格,并罰沒所以保證金。但為了市場銷量,那次打假被查出的200多家水站,沒有一家水站按公司規定進行處理。
作為品牌桶裝水生產廠家,應該加大品牌和標示的保護和用途,加強對水站和服務人員的教育和管理,在桶裝水流通中堵塞漏洞,防止假冒水的泛濫。
水企的不作為,恰從一個側面助長了假冒桶裝水的泛濫。長此以往,桶裝水市場勢必會造成毀滅性打擊。
相關部門監管疲軟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假冒品牌的桶裝水,其實大部分還是由于銷售渠道上出了問題。對此,一些網友提出提問:桶裝水市場假冒水泛濫,監管部門哪里去了?
當公權力不能對制假販假行為作出足夠有力的懲戒,假貨驅逐真貨自然就會出現。消費者要的是真水,生產廠家也生產、銷售真水,如果監管部門足夠盡職盡責,假冒水又怎么可能“保得住”?
當前,打擊“假冒水”現象似乎并無多少良方。假冒水與真水,從表象看,差別不大,普通消費者難以分辨。而工商、衛生等政府部門對假冒水的打擊手段乏善可陳、打擊力度的疲軟,無疑客觀上慫恿了造假者的囂張氣焰與行為。這樣,只是苦了廣大桶裝水消費者,過去、現在和將來,還要繼續被欺騙,稀里糊涂地去喝假冒水。
消費者安全維權意識淡漠
假煙、假酒、假包包……不知道從何時起,假冒品牌的桶裝水也突然成了令人心憂防不勝防的一大話題,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
假冒水可能危害消費者的健康,也損害正規品牌的信譽。
雖然有的廠商每月甚至每周都會組織打假活動,有關部門也積極進行檢查,然而,假冒水仍然是很多廠家的一塊心病,而那些藏匿在城市某個角落的假冒水,卻生意興隆。
如何區分真假桶裝水?當記者提到這個問題時,很多水企都給出了檢查防偽標識、咨詢電話、專利桶外觀等辦法。然而也有很多廠商直言不諱地說,區別完全靠的是消費者自身對水的鑒別,如果哪天喝某個品牌的水,覺得味道有了變化,那就可能是假冒水;而那些標識,由于仿冒的過多,因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要區分起來是有一定技術難度的。對于如何預防假冒水,很多廠家也明確地說,消費者不能貪便宜,而應該到正規的銷售點去購買。
消費者如何才能喝到放心的桶裝水,恐怕還是要靠消費者自己多費心思。然而記者在回訪時發現,一些消費者對于自己喝到假水并不在意,甚至縱容曾經出售給自己假冒桶裝水的水站。正是消費者這種無所謂的心態,給假冒桶裝水市場鑄就了溫床。
所以說,打擊假冒水,不僅關系到政府、廠家,也需要消費者積極樹立維權意識,遇到問題及時向廠家及政府部門舉報。
“企業是產品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要想真正解決桶裝水的市場亂象,應從整個行業和企業入手。只有生產企業真正重視到“產品質量”的重要性,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廣大消費者提高桶裝水的識別能力,才能帶動桶裝水市場健康持續發展。(中國質量萬里行 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