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有很多問題,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批評家太多,而建設者太少。
轉型期的中國,質量與其他領域一樣,既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又存在階段性的問題,這種現象不獨在中國存在,美國、日本等世界其他發達國家,在其發展歷程中,也都有過質量問題較多的時期。面對這樣一個必須經歷的階段,我們不能只是熱衷于批評,而應該著眼于建設更好的中國質量。
要建設中國質量,就必須搞清楚中國質量的現狀,現狀分析的基礎是數據的支撐,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我和我在武大質量院的同事們,幾年來都在研究中國質量評價的課題,最困擾我們的不是評價方法,而是缺乏評價的數據。為此,武大質量院在全國建立了若干個“質量觀測基地”,這些基地通過固定的調查樣本,輸出了多個反映中國質量現狀的真實數據。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提供了觀測中國質量的原始數據。
要建設中國質量,就必須在理論上搞清楚,質量應該由誰來評價?這本書提供了質量評價的一個嶄新視角,就是全部基于質量使用者,也就是全國各個不同地區的消費者來評價質量。質量評價當然可以是多維度的,但是最根本的評價只能是來自于使用者。質量的水平如何,并不是質量提供者的一廂情愿,而只能是使用者的感知。
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基本的理論,我和我的同事們走進了質量使用者的真實世界,與眾多不同類型的消費者面對面地交流、溝通和觀測。這本書實際上真正的創作者,就是這些最有發言權的質量使用者,其中的數據和基于數據的評價,都是來自于他們的真實體驗。
要建設中國質量,就必須要有對美好質量的夢想,并為了實現這一夢想而去艱苦地實干。為了做好2012年的中國質量觀測,我和我的同事們既去了中國發達的廣東佛山等地區,更去了偏遠的新疆喀什等地區,因為我們知道要全景地反映中國質量的現狀,就應該深入到不同的地區,無論這些地區有多么偏遠,只要它有助于反映中國質量的現狀,我們就應該走向這些地區的田野和車間。這些艱苦換來了本書豐碩的成果,其中很多的發現,包括這本書的分析視角,也就是對中國轉型質量的把握,就是對我們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報。
要建設中國質量,就必須要有社會多方面的參與。武大質量院作為中國知名高校中有影響的專業學術機構,有責任從學術的視角,對中國的質量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這本書是對中國2012年質量狀況的評價和分析,反映的是武大質量院作為一個學術機構的觀點,這些觀點是基于科學研究的獨立判斷。我們真誠地希望,有更多的機構和人員參與到對中國質量的研究中來,包括對中國質量現狀的評價中來。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復雜現象的中國質量問題,只有更多地從不同角度的分析,才能不斷逼近中國質量狀況的真實圖景。
武大質量院有一個愿景:做中國質量的建設者,這本書就是我們建設的重要成果。現在把這個成果奉獻給讀者,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與我們一道同行——都來做中國質量的建設者!因為,我們還需要有2013年、2014年,乃至于每年不間斷的中國質量觀測,并將質量觀測建設成為中國質量大廈的重要基礎。(作者:中國質量觀測課題組組長、武大質量院院長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