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要求,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提前一年完成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
“提前一年”,意味著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與企業落后產能淘汰進入了“倒計時”。
而從溫家寶總理到李克強總理,從2009年到2013年,橫跨“十一五”與“十二五”,這已是中央連續5年給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與企業上“緊箍咒”。
值得注意的是,從措辭與表態看,“要求”也一次比一次嚴厲,一次比一次清晰。
顯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與企業的“大限”將至。只是不知道這些行業與企業做好了準備沒有?
兩任總理、連續5年的“要求”
事實上,縱向來看,近期向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落后產能“動真格”,是“十一五”“十二五”相關務院總理溫家寶要求,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必須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嚴把項目審核管理關、項目審批程序關、“兩高”產品出口關。他還強調,“采取鐵的手腕”
淘汰落后產能,并提出了具體指標要求。
2011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審議并原則同意“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完善節能減排長效機制。
會議首次提出,推進資源稅費和環境稅改革,通過調整進出口關稅,“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產品出口”。
2012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通知》,明確提出,對違規在建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有關部門要責令停止建設,金融機構一律不得發放貸款;對違規建成的項目,要責令停止生產,金融機構一律不得發放流動資金貸款,有關部門要停止供電供水”。《通知》還明確提出,將目標評價考核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政府績效管理,并實行“問責制”。
2013年,新任總理李克強的表態顯然更為具體直接。而就在宣布“倒計時”的一個月前,按國務院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清理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專項大檢查,這被廣泛視為一場“決戰”前的摸底行動。
節能減排“大勢”與中國經濟“升級”內因
今年1月末,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會議提出,為切實改變過度使用能源的狀況,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立足于轉方式、調結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形成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的新機制。
會議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的預期目標:到2015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左右,用電量控制在6.15萬億千瓦時左右。
而此前溫家寶就多次強調,要堅持節能與發展相促進,開發與節約相協調,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抓好節能減排工作。
李克強總理也要求,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對未通過能評、環評的項目,不得批準開工建設,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貸款支持,不得供電供水。同時,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從世界范圍來看來看,發達國家已經逐步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及相關企業的落后產能。而中國一度是這些落后產能的“承接地”,不過,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民生要求,顯然已經到了必須做出改變的時候了。
不過現實中,有的地方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仍有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苗頭,有的地方擅自出臺高耗能行業電價優惠政策;政府工作層面也還存在著認識不到位、激勵政策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基礎工作薄弱等問題。
這些問題是被動解決還是主動解決,無疑值得相關部門深思。
民生工程打造與光伏產業脫困
從更具體的現實觀察,今年年初北京等地空前嚴重的霧霾天氣及國內新能源光伏產業陷入困局,似乎更堅定了高層包括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在內的節能減排的決心與信心。
李克強將此冠以“重大民生問題”。國務院今年新推出的一些舉措,如強制公開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公布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建立環渤海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人口密集地區和重點大城市PM2.5治理,構建對各省(區、市)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由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等,無不都極富針對性。
而“抑”的同時也有“揚”。光伏產業被普遍認為是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我國光伏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且已具有相當國際競爭力,但受全球光伏市場低迷、國內市場應用不足等影響,目前出現生產經營困難。國務院對此不僅表態“必須支持光伏產業走出困境并健康發展”,還推出了具體措施。如加強規劃和產業政策引導,促進合理布局,重點拓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要求電網企業保障配套電網與光伏發電項目同步建設投產,優先安排光伏發電計劃,全額收購所發電量;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支持政策,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擴大可再生能源基金規模,保障對分布式光伏發電按電量補貼的資金及時發放到位;鼓勵金融機構采取措施緩解光伏制造企業融資困難;支持關鍵材料及設備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強光伏產業標準和規范建設等。
種種跡象表明,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與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