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的作者署名不是“汪龍光”,而是被更換成了“鄭啟明”。

更名再版后的“奧巴馬”一書的版權頁對比。
汪龍光教授編著的《像奧巴馬一樣演講》一書,經與北京金日信達文化公司簽訂代理出版合同后,交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幾個月后公開發行的《像奧巴馬那樣演講》一書的作者署名卻變成了“鄭啟明”。
未經作者本人簽名授權,這個"鄭啟明"是何方高人,與出版社方面有何特殊利益關聯,竟敢公然冒名頂替侵占他人著作權?從代理出版商到出版社,從責任編輯到出版社領導,一道道編審關口,又是何人為其侵權行為大開方便之門?這背后有著怎樣的貓膩和隱情?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
文/本刊記者 宿希強
2009年3月,心理學教授汪龍光就自己編著的《像奧巴馬一樣演講》一書與北京一家名為“金日信達”的文化公司簽訂出版合同,雙方約定2009年6月前出版該書。6月,汪教授收到全部稿費6000元,但一直未收到樣書。
期間,汪龍光曾多次催問出版社書籍出版情況,得到的答復均是“快出來了”。直到7月,汪龍光才偶然得知此書已于5月份出版,書名改為《像奧巴馬那樣演講》。更離奇的是,書的作者署名不再是他,而是被更換成了“鄭啟明”。
稿費是給了,書卻成了別人的,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出書遭遇“拖期”
加上《像奧巴馬那樣演講》一書,54歲的心理學教授汪龍光從2007年至今3年內出了6本書,大都是關于心理學方面的。“唯有‘奧巴馬’一書是例外,屬文藝類的,但偏偏就這本書被冒名了。”
10月13日,在武漢汪龍光的個人工作室里,他對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表示,“我懷疑始作俑者就是和我簽約的北京金日信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日信達)。”
據了解,金日信達是人們俗稱的“書商”,在出版社與作者之間構建起合作的平臺,金日信達在其網站中稱:“公司成立于1997年……自成立以來,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以優質高效為目標,抓質量、出精品……年出書50余種,年銷售碼洋2000多萬元。”
“奧巴馬”一書是汪龍光和金日信達的第二次合作。此前的2月28日,雙方簽訂了汪編著的《管理心經——106個管理定律的心理透析》圖書出版合同,此書后于9月出版面市,書名改為《受益終生的101條管理定律》。汪龍光說,當時負責和他聯系的原金日信達編輯鄭一群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在他原本應另一家出版社之邀寫的《像奧巴馬一樣演講》一書因故未能出版之后,他試探性地把書的樣稿交給了金日信達。
很快,金日信達回復稱“同意出版”。3月10日,雙方簽訂了《像奧巴馬一樣演講》圖書出版合同。
汪龍光說,其時奧巴馬當上總統已有一段時間,市場上關于奧巴馬的書籍很多,“奧巴馬熱”正在逐步降溫,為了迎合市場他要求出版社盡快出版,和金日信達協商的結果最終寫進合同里的是:“2009年6月前出版”。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早在3月下旬,負責和汪龍光聯系的編輯鄭一群已經調離金日信達,接替他的是編輯李壬杰。
5月初,汪龍光曾多次催問李壬杰“奧巴馬”一書的出版情況,在得知已經下廠后,他致電李壬杰要求盡快為《管理心經——106個管理定律的心理透析》一書下單:“我和鄭一群有個口頭協定,先出‘奧巴馬’一書,‘奧巴馬’下廠后就該這本書了。”但協商多次未有結果。
汪龍光有些不快,他當即給鄭一群打電話。鄭在好言安慰后建議他直接找金日信達老總伏建全溝通。由此,汪龍光和伏建全之間開始了第一次通話。
汪龍光告訴記者,當時一氣之下他在電話中請伏建全退回《管理心經》書稿。但伏建全說,書寫得不錯,不同意退。
后來關于“奧巴馬”一書出版事宜,汪龍光多次直接同伏建全對話,伏每次都說,“快出來了,到時給你寄樣書”。
6月,金日信達向汪龍光付清了《像奧巴馬一樣演講》一書的稿費,稿費以千字40元計,全書15萬字合6000元。期間,汪龍光曾多次催問書籍出版情況,得到的答復均是“快出來了”,“出來就給你寄樣書”。 #p#副標題#e#
不料“書是人非”
焦灼的等待中又過了一月,到了7月間,汪龍光突然接到朋友電話,說在北京市場上見到了“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像奧巴馬那樣演講》一書,從內容上看極像是他寫的《像奧巴馬一樣演講》,但作者署名卻不是“汪龍光 編著”,而是“鄭啟明 編著”。
汪龍光大吃一驚。他迅速從網上瀏覽了一下,及至看到《像奧巴馬那樣演講》的前言和目錄,他已經能夠完全確定:這就是自己寫的《像奧巴馬一樣演講》,只不過在書名上改動了一個字。
難道是盜版?汪龍光有些懷疑。此前他已有兩本書被盜版的經歷。但盜版通常不會更改作者名字?并且像他這樣不太知名的作者一般在正版賣得好時才會出現盜版——而金日信達方面并沒有知會他書已出版,他一直也沒有收到樣書。朋友也說,從印刷和裝幀上看不像盜版。
汪龍光心急火燎地第一時間致電金日信達?山鹑招胚_編輯李壬杰給出的回復是:“不清楚”。
汪龍光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合同中規定得好好的,怎么會“書是人非”?汪龍光對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說,在得到李壬杰“不清楚”的答復后,他更著急了,就《像奧巴馬那樣演講》一書署名問題,忙給伏建全打電話。
伏建全在電話里答復說,這本書的具體情況他也不是很清楚,“是不是鄭一群他們搞錯了?以為這本書沒有署名權……”并表示馬上調查核實一下相關情況。很快汪龍光接到了伏的道歉電話,伏承認是“搞錯了”,并解釋說,“對不起,可能是鄭一群在交接工作的時候沒交代清楚。”
汪龍光還向記者出示了他在2009年3月與金日信達簽署的《圖書出版合同》和《圖書出版授權書》。雙方在《圖書出版合同》中約定“作品名稱:《像奧巴馬一樣演講》”和“作品署名:汪龍光 編著”,該合同第八條為:“乙方尊重甲方確定的作品名稱。乙方如需更動上述作品的名稱,對作品進行修改、刪節、增加圖表及前言、后記,應征得甲方同意。作品署名權經雙方協商后確定。”因此,金日信達單方面更換署名,有違反合同之嫌。而《圖書出版授權書》中,汪龍光也并未將“署名權”授予對方,其原文如下:
甲方:汪龍光
乙方:北京金日信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甲乙雙方就著作出版授權事宜達成如下協議:
1. 經甲方同意將其所編著圖書《像奧巴馬一樣演講》一書的出版權授予北京近日信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代理出版。
2. 在此期間甲方不得再將其著作出版權交給其他出版機構及個人,如有違反,乙方將通過法律途徑協商解決。
3. 甲方保證所編著圖書的版權問題,如出現版權糾紛,甲方負全部責任,乙方與出版社不負連帶責任。
4. 甲方的稿酬由乙方支付。
5. 乙方應在2009年6月之前出版《像奧巴馬一樣演講》書稿,如有違反,甲方有權終止合同。
10月15日,當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致電鄭一群,鄭在電話中矢口否認署名權搞錯是他的責任。汪龍光也不認可“搞錯了”的說法:“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合同里注明的作品署名這么大的事情如果是失誤的話,未免也太牽強了。”
汪龍光說,當時伏建全在電話里表示可以讓作者(鄭啟明)給予他一些經濟補償——如果真是搞錯了,只能是金日信達或者中國經濟出版社給予賠償,怎么能會是鄭啟明?
對于伏建全以經濟補償解決問題的提議,汪龍光一口回絕:“這不是錢的問題”。
伏建全說,“那沒辦法了,著作權肯定是你的,要不讓出版社給你出一個證明(指證明著作權是汪龍光)吧。”
汪龍光答:“一紙證明有什么用?”
冒名為評“職稱”?
7月14日,正是雙方多次協商未果的僵持階段,汪龍光再次致電金日信達,堅持要回自己的署名權。李壬杰提議:“汪老師,賠你一本書吧?”
汪龍光問:“怎么賠?”
“你要什么書都可以,文藝類、哲學類、心理學類的都行。”
“這種書稿會不會侵權?”
“我們可以簽合同購買作者的署名權。”
汪龍光說,因為不想和金日信達把關系鬧僵,他沒有立即回絕這個提議。不過,僅僅一天之后,汪龍光意識到,賠不賠書是后話,“對我的《像奧巴馬一樣演講》這本書必須先有個說法。”想到這一點,汪龍光便以郵件的方式表示不接受“賠一本書”的解決辦法。在郵件中,汪龍光寫道:
伏總,李老師……我要告訴你們的是,我答應接受李老師建議即在另外的著作上署名的意見,決定放棄。……我慎重考慮再三,覺得確實不妥。我從文學創作到著述心理學專著,都是老實寫作的,我不能因為此事而毀壞自己的聲譽。我相信你們會在著作權上做好相關工作,但不能完全相信,原作者沒有侵犯他人的著作權,所以,放棄這個想法,請你們不要再為此做有關工作。
我的書籍《像奧巴馬一樣演講》是我的心血,被他人署名,造成對我的傷害。與伏總通話和李老師洽談,你們都有為此感到慚愧的意思,也想積極解決。但是,目前的辦法是不行的。我的總體原則是,主張自己的著作權。也愿意在貴公司和出版社最小損失的范圍內妥善解決此事。……貴公司如有誠意,應該是有能力做的。例如,已經發行的無法回收,但是庫存的書籍是可以采取措施的。
在近日,請你們告訴中國經濟出版社一聲,《像奧巴馬那樣演講》著作權人署名錯誤,正確的署名是汪龍光,免得再版時節外生枝,那樣就無法協商解決了。我也會直接與出版社聯系的。同時,也應該告知被署名的鄭啟明,他是非法的署名。
汪龍光對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說,郵件發出之后,對方一直未對他的要求給予正面答復。后來,伏建全還在電話里再三勸他:“這本書對你也沒什么用,你又不定職稱……這本書也就是定職稱有用!你若要定職稱,也可以給你恢復署名權的……”
“這番話提醒了我。”汪龍光對記者說出了他的懷疑:莫非“鄭啟明”冒名就是為了定職稱?
汪龍光還告訴記者一個細節:“3月18日,李壬杰曾向我要奧巴馬演講的英文原稿,說是出版社的要求……我擔心為此影響出版進程,就請英文水平較好的人幫忙在美國的網站下載并校核,于3月19日完稿后補寄給李壬杰。”
“實際上,書中沒必要出現演講稿的中英文對照。”汪龍光推測,“出版社之所以要求附上2萬字的英文原稿,極有可能是署名人為了晉高級職稱獲得職稱外語免試資格。因為有些單位規定,在國家級出版社發表過英文作品的可以免試外語。”
事情似乎有了些眉目。汪龍光琢磨,如果金日信達是為了書好賣,不可能侵犯他的署名權——之前他的三部書均在北京圖書大廈榜上有名,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鄭啟明為了評“職稱”找到金日信達。
從流程上看,像汪龍光這樣從文化公司出書,光是選題論證就有兩次,一是文化公司,二是出版社。
另外,書要下廠,需出版社的責任編輯、編輯室主任、總編一一審閱、簽名,更關鍵的是還要作者本人簽名授權……這么多的關口,這個“鄭啟明”是何方高人,竟能輕松而過?這背后有著怎樣的隱情? #p#副標題#e#
神秘人物“鄭啟明”
汪龍光說,在和金日信達交涉的過程中,對方曾問過他:要不要寄幾本《像奧巴馬那樣演講》的樣書過去?汪拒絕了:“署名不是我,我要書干什么?”
但為了查出“鄭啟明”到底是誰,他后來自費從網上買了一本。在《像奧巴馬那樣演講》一書的版權頁上顯示,責任編輯為張夢初。張夢初是誰?汪龍光并不認識這個人。
通常,在出版社的選稿單上關于作者都是有簡介的,譬如職業、學歷、職稱、社會影響力等等——這些內容大都會出現在書的內頁。汪龍光打開《像奧巴馬那樣演講》一書來回翻了幾遍,竟沒有作者簡介,只有內容簡介。
該書內容簡介的開頭為:“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汪龍光說,這是一本文藝類書籍,如果作者沒有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背景又如何把演講和心理學結合起來?編輯這一關就過不去!
網站搜索結果顯示,包括《像奧巴馬那樣演講》在內,這個叫“鄭啟明”的人已經出了12本書。令人稱奇的是,“冒名”卻不“留名”,這個“鄭啟明”雖然出了12本書,在網上卻找不到關于他(或她)的任何情況介紹。
而這12本書里,有10本是在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汪龍光說,由此可見,鄭啟明和中國經濟出版社關系密切。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經濟出版社創建于1985年,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實行企業管理的事業單位,中國經濟出版社是原國家經濟委員會創辦、曾隸屬于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直屬的中央一級出版社,現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出版社。
值得玩味的是,身為金日信達老總的伏建全,另一重身份是中國經濟出版社的正式員工。中國經濟出版社官方網站上顯示,伏建全是該社“教材發展編輯部主任”。
汪龍光回憶,他曾就此事致電中國經濟出版社編輯部。不久,伏建全打來電話:“以后你就不要找出版社了,影響很不好,有什么問題我們協商解決……實話告訴你吧,我就是中國經濟出版社的在職人員。”
11月下旬,本刊記者就此致電中國經濟出版社副總編孫巖,他也明確表示,“伏建全是中國經濟出版社的正式員工”。
至此,盡管沒有直接證據,汪龍光說他還是大致明白了為什么《像奧巴馬那樣演講》一書沒經過正常程序能夠出版,他認為他的署名被侵權“不是搞錯了,而是一個故意的錯誤”。
汪龍光對記者說,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他多方打聽“鄭啟明”的身份。終于,有知情者透露,鄭啟明是北京某大學的老師,也是中國經濟出版社某位高層領導的家屬。伏建全之所以寧可侵犯汪龍光的署名權也在所不惜,就是為了討好領導。記者經過多方努力,這一說法到發稿前仍未被完全證實。
艱難的談判
在和金日信達幾個月反復的談判中,汪龍光說,金日信達曾提出三條解決方案:1、讓鄭啟明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2、賠償一部書的署名權;3、汪的書以后都可以由金日信達出版(暗示質量不高的書也可以)。汪龍光均拒絕了。
汪龍光向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出示了伏建全7月30日發給他的一封郵件:
汪老師好!豆芾硇慕洝芬粫迅臑椤妒芤娼K生的101條管理定律》。8月中旬出版上市。關于奧巴馬一書,之前是我們沒有溝通好才出現此事,再一次表示抱歉!如果你認可的話我讓那位老師給你點補償,或者我們再幫你出一部別的書稿。此書已經發到外地,全部追回也不實際,我們在下次再版時再更改過來。如你有其他要求還可以和我直接協商,我也不想因為此事影響我們良好的合作關系。伏。
汪龍光說,他和伏建全及孫巖都說過,自己的底線是:《像奧巴馬那樣演講》一書已經發到外地的就算了,但庫存的必須換封面,把封面上的作者署名改成自己的名字,不能等到再版。
“但即便這樣的要求他們也沒有答應”,汪龍光氣憤地說,“我還能再沉默下去嗎?他們欺負的不就是我這樣的無名之輩嗎?如果我是余秋雨這樣的名家,他們敢侵犯我的署名權嗎?”
10月下旬,記者曾就此事電話采訪伏建全,當時伏表示,“很快就去武漢與汪龍光面談協商,一切等回來再說。”
11月初,汪龍光致電本刊記者,伏建全終于同意就此事再次與他商談。11月17日,汪龍光給記者發短信簡述了他們“會談”的經過:“昨天晚上約十點伏到(武漢)青山找到了我,將《像奧巴馬那樣演講》的再版本給了我五本,反復道歉,我覺得很真誠,諒解了他,沒有對他提精神與經濟方面的(賠償)要求。”
不過,汪龍光說,這次對話中,對于鄭啟明的相關問題,伏建全既沒有搖頭,也沒有點頭,而是保持“默不作聲”的態度。
汪龍光說,“之前,伏建全承認,冒名出書是他一手操辦的。”伏建全給他送來的這5本書的署名換成了“汪龍光”。汪龍光跟伏建全說,給他5本太少,至少為50本。伏建全回京之后也很快地向他寄送了50本再版書。
此事的采訪過程之中,記者也曾多次致電伏建全及中國經濟出版社,希望就事件的真相及“鄭啟明”的身份問題等采訪核實,但伏建全避而不談,聲稱“無可奉告”,還以警告的語氣對記者說“別瞎摻和”。孫巖也在電話中特別表示,不希望媒體介入,將這事情“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