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文/李凡
產能6.6億噸,需求4.7億噸,過剩1.9億噸,這正是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為了引導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早在2005年,國家發改委就出臺相關政策,要求各地淘汰落后產能,同時限制有效容積1000立方米以下和1000立方米以上環保、能耗等達不到要求的項目的立項和審批。近日,記者接到投訴,反映河北省唐山市灤縣一家名為“興隆鋼鐵有限公司”的企業,為了逃脫被關停的命運,不惜鋌而走險違法擴建。
變味的擴建
10月13日,冀東大地晴空萬里。河北省唐山市灤縣榛子鎮小賀莊村的盧大爺吃完午飯,來不及小憩片刻,便騎著三輪車急匆匆地趕往自家的農田里掰玉米。對于農民來說,將一年中辛勤耕耘的果實收獲回家,無疑是一件最幸福的事,但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記者從盧大爺的臉上卻并沒有捕捉到一絲喜悅。由于遭受鋼鐵廠的污染,莊稼的長勢令人憂心,玉米不僅個頭小,上面還散落著一層黑色的粉末狀顆粒。
興隆鋼鐵有限公司坐落在小賀莊村東,緊鄰102國道,這條道路是灤縣轄區一條主干道,道路上的車流和人流川流不息,一些行人經過廠區附近時,步伐明顯加快,就連一些路經此地的車輛也會匆匆將車窗搖上去。盡管緊臨公路,這家鋼鐵廠卻毫無顧忌,工廠上空不斷有煙塵向四周散發開來,灰色、白色、暗黃色的煙霧有時會像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蘑菇云”直沖云層。除此之外,鋼鐵廠排放的煙塵,帶有一股濃烈的硫磺燃燒時才有的味道,聞久了令人窒息。
這家企業規模不算大,廠區僅有兩座小型煉鐵高爐和一座煉鋼車間在生產。高爐聳立在廠區的中央,爐子周邊人頭攢動,有些工人正在通過漏斗狀裝置給“小高爐”上料,“漏斗”在上料架上不停地穿梭,廠區內一派繁忙景象。高爐的西側有一座煉鋼車間,高爐和煉鋼車間中間有管道相通,高爐的鐵水熔化后,直接通過管道輸送到煉鋼車間,然后制成鋼坯。
就在廠區東南角,這家鋼鐵廠正在進行擴建。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記者現場看到,高爐已見雛形,四周搭著腳手架,現場的工人在不停忙碌著,正在興建的這座高爐明顯比使用中的那兩座高爐大許多。據現場工人介紹,這座新建高爐春天開工建設,至今有大半年時間,有效容積為450立方米。
這家鋼鐵廠建廠七八年了,算上這次擴建,企業已經進行了三次擴建。發展地方經濟,將企業做大做強,原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記者采訪中發現,這家企業的擴建卻布滿了疑云。
2005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淘汰落后產能。唐山是河北最大的鋼鐵基地,當地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鋼鐵行業,這些林立的小高爐對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很大,新政策的出臺,短期內可能會給當地的鋼鐵業帶來一定影響,但從發展的眼光看,這些政策有利于整合優勢資源,使鋼鐵行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國家相關政策出臺后,唐山市決定,2007年,轄區內200立方米以下高爐全部拆除,從2008年初開始有步驟地拆除300立方米以下高爐。同年,國家發改委又對鋼鐵行業的準入標準進行了調整,按照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有效容積1000立方米以下或1000立方米及以上、未同步配套煤粉噴吹裝置、除塵裝置、余壓發電裝置,能源消耗、新水耗量等達不到標準的煉鐵高爐項目就被列入限制審批類。
在這種大背景下,鋼鐵行業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符合產業政策的鋼鐵企業可以繼續生產,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鋼鐵企業將面臨被關停厄運,一些企業之所以鋌而走險進行擴建,關鍵問題是鋼鐵行業的準入門檻越來越高,如若不趁亂和政策賽跑,就有被迫出局的危險。
小賀莊村村民張友武曾經是這家鋼鐵廠的工人,對鋼鐵廠的情況較為熟悉。
張友武告訴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建廠時廠里只有一座有效容積23立方米的高爐,當時產量很小,1小時20分鐘生產一爐鐵水,每爐才有四五噸的產量,日產量不足100噸。四五年前,這家鋼鐵廠進行了第一次擴建,當時建了一座138立方米的煉鐵高爐;次年,企業再次擴建,建了一座179立方米的高爐,目前,這兩座高爐仍在使用。今年春天進行的是第三次擴建。
煙塵籠罩小賀莊
舊的污染源還未根治,新的污染源又拔地而起。當地村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了多年,提起興隆鋼鐵有限公司的污染和這次擴建,小賀莊村村民怨聲載道。
村民廖樹剛家的責任田距鋼鐵廠西墻只有二三十米,鋼鐵廠的污染一直令他很苦惱。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記者采訪當天他正在別處干活,當聽說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記者在了解鋼鐵廠污染時,廖二話沒說,放下手中的活,騎著自行車就往自家的責任田里趕。到達現場后,自行車沒顧得上放穩,隨手扔在了路邊,急匆匆圍了上來。“我可把你們盼來了,污染這么嚴重,根本就沒人管呀!”廖樹剛抱怨。
小賀莊村曾是附近有名的蔬菜專業村,鋼鐵廠建設以前,秋季的農作物主要以大白菜為主,每到收獲季節,北京一些蔬菜批發商會云集到此收購,村民每年每畝地都有兩三千元的收入。
近幾年來,村民們種的白菜不僅長勢大不如前,出售前葉子剝去多層里面還是臟的,洗菜時盆底一層灰,產量低,也賣不上好價錢。因為賣菜難,大部分耕地已改種玉米。
村民改種玉米后,同樣也難逃被污染的厄運。村民們戲言,“在玉米地里走上一圈,除了牙是白的,身上全是黑的。”這并非危言聳聽,在村南一塊玉米地里,兩名男子正在掰玉米,全身上下臟兮兮的,就像剛從礦井出來的工人。玉米秸桿上厚厚的一層灰塵掩蓋住了本色,從遠處看上去顯得灰蒙蒙的,“這些秸桿喂牛牛都不吃。”一位年長的男子說。
唐山是河北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青儲飼料的需求量大,玉米秸桿是上好的牛飼料。但由于遭受污染,多年來一直無人問津。
紅頭文件管不住違法擴建
一邊是全行業產能過剩,一邊是個別企業盲目擴建、重復建設,留給全社會的是日趨嚴峻的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壓力。鋼鐵產業提高準入門檻后,中小型鋼企普遍面臨著原有高爐不符合產業政策,新建鋼鐵項目無法獲準立項的尷尬局面。從近年來查處的案件來看,有些地方以等量置換名義進行擴建,有的地方則以轉產鑄鐵名義進行改擴建,手段五花八門,這些問題已經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國家發改委曾多次發文叫停。
今年8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進一步加強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項目審批管理,要求不得下放審批權限,嚴禁化整為零、違規審批。從體制上解決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問題。
令人費解的是,各級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方面紅頭文件頻頻下發,但落實到灤縣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村民們認為,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之所以在當地執行不力,是地方保護主義在作祟。
兩年前,唐山市下發《關于停產淘汰唐山興隆鋼鐵有限公司等9戶企業落后裝備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此次淘汰涉及灤縣、遷安市、豐南區、開平區、豐潤區的9家企業的21座落后設備,唐山興隆鋼鐵有限公司1座128立方米高爐赫然在列。
張友武告訴記者,這家企業唯一拆除的一座高爐是在四年前,當時138立方米高爐剛投產不久,最初建廠時的那座23立方米的高爐已被拆除,原址正在興建的是450立方米高爐,而128立方米的高爐企業從未拆除過。
淘汰落后產能尚且偷梁換柱,違法擴建就不難理解了。
新建鋼鐵項目除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在發改委立項外,項目開工前還必須辦理環評,待項目完工后,環保部門必須驗收合格方可進行生產。那么興隆鋼鐵正在生產中的兩座高爐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無相關手續?新建高爐既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為何違法擴建仍在繼續?
帶著各種疑問,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記者與唐山市環保局取得了聯系。對于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記者提出的唐山市興隆鋼鐵有限公司是否辦理環保手續的問題,該局沒有作出答復。該局監管處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解釋,這兩座高爐有效容積分別為210立方米和330立方米,按此說法,這兩座高爐似乎并未在關停之列。
對于興隆鋼鐵有限公司新建450立方米高爐項目一事,這位負責人則解釋說,已經對其下發了停建通知,但是企業仍在建設。目前,該處已將案件移交唐山市環保局監察支隊。隨后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聯系到監察支隊一位負責人,該負責人卻表示,對興隆鋼鐵有限公司建設450高爐一事并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