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始,《中國質量萬里行》對北京的桶裝水市場進行走訪調查,結果觸目驚心,這個看似規范的行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配送水站資質不全,存儲衛生條件惡劣,真假摻雜出售;制售假水的水廠難以禁絕,幾乎是業內常態;廠家無所作為,放任假水流通等。
北京桶裝飲用水協會常務副會長袁軍近日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桶裝水行業要健康發展,企業提高責任意識是關鍵。同時他提出,在目前市場幾經治理假水仍然存在的現實面前,只能是遵循“消費者不買——商家不賣——廠家不制”的邏輯。
全國桶裝水合格率70%以上“
從近幾年的桶裝水產品質量抽查看,桶裝水的質量是不錯的。北京市桶裝水合格率在90%~95%,全國桶裝水合格率70%以上,從總體上看,桶裝水市場正在向良性發展。”袁軍說。
據袁軍介紹,以北京為例,在2007年以前,是桶裝水的發展期,企業為爭奪客戶、搶占市場,不惜犧牲質量和信譽,來降低成本和價位迎合市場需求。
從2007年后,北京市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加大了對桶裝水市場的管理力度,同時企業也意識到了市場的飽和,開始了質量和服務競爭,產品質量逐步提升。
到2010年,桶裝水產品的質量穩定后,企業間開始了規模化競爭,企業規模由小變大、產量由少增多。
小型化:桶裝水的二次革命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對桶裝水的要求已經從單純的產品質量,向飲用安全轉變。
由于飲水機是利用大氣壓力的原理進行工作,在取水時,有多少水流出就會有等量的空氣進入到桶內,于是桶內便成了細菌的溫床。因此,原本合格的桶裝水中微生物也就能夠不斷繁殖,從而導致水體污染。
為避免發生二次污染,現在已經有很多品牌推出小包裝的桶裝水,從之前的18.9升/桶,縮小到11.2升/桶。如此一來,就大大縮短了桶裝水的飲用時間,避開細菌繁殖高峰期的到來。
此前,由于一些廠家沒有小桶裝水的灌裝線,小桶灌裝基本上是靠人工完成,加大了人工成本,造成大桶小桶桶裝水價位持平的情況。
而自2013年起,這一狀況得到改善,目前已經有馨康樂、景田、陽光雨露3家企業購置了全新的小桶全自動灌裝生產線,小桶桶裝水的灌裝成本降低,飲用安全系數提高。
一些企業默認假水存在
盡管桶裝水行業正在蛻變,但各種各樣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不知道從何時起,假桶裝水也突然成了令人心憂的一大話題,走進了消費者的生活。
而對于目前桶裝水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各大水企并非毫不知情。各品牌廠商談“假水”色變,唯恐公開說出自己的品牌有假,會導致消費者對自己的品牌失去信任,他們愿意“啞巴吃黃連”,也不愿意公開承認“假水”、公開打假。
加之部分水企產能過低,不能滿足供應量,又怕丟掉市場,只能對違規出售假水的水站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放松了對水站資質的檢查,并且默認了假水的存在。
據袁軍介紹,在北京木樨園到大紅門一帶的服裝城,娃哈哈的桶裝水需求量最大,也是假貨最多的,假水和真水的比例高達100:1。這些商戶明知是假水,卻依然購買的原因是:假水價格便宜。而企業對此,卻采取了默許的態度。
“我曾經組織雀巢、娃哈哈、樂百氏等幾家大企業到假水泛濫的‘重災區’進行打假,但到最后,成了我帶著這幾家企業的人在做業務,而不是在清理市場。”說到企業對待市場上假水的態度,袁軍無奈地說。
作為企業,應該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秉持對消費者負責的原則,加大品牌和標識的保護和用途,加強對水站和服務人員的教育和管理,在桶裝水流通中堵塞漏洞,防止假水的泛濫。水企的不作為,恰從一個側面助長了假桶裝水的泛濫。長此以往,桶裝水市場勢必會造成毀滅性打擊。
治理思路:不買-不賣-不制
對于桶裝水行業的治理,袁軍提出了一個比較新穎的觀點:不買-不賣-不制。意思是說,消費者不去購買假冒產品,銷售者就沒有市場售賣假冒產品,生產者就不會再生產假冒商品。
假水危害消費者的健康,也損害正規品牌的信譽。
消費者如何才能喝到放心的桶裝水,恐怕還是要靠消費者自己多費心思。然而部分消費者對于自己喝到假水并不在意,正是這種無所謂的心態,給假桶裝水市場鑄就了溫床。
所以說,打擊假水,不僅關系到企業,也需要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