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視臺的部分養生節目助推了社會養生亂象,節目多采用健康講座、專家咨詢的方式傳授所謂養生知識,然后穿插各式各樣的產品介紹。不少節目由社會公司制作,以購買時段的形式投放到多個電視頻道。一些消費者收看節目后損失不少錢財,有的被洗腦后拒絕正規治療,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日前,廣電總局下發的《關于做好養生類節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對電視養生類節目進行了進一步規范,專家表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整頓養生節目是好舉措,但更要監督落實,警惕一些節目改頭換面重出江湖,同時應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引導健康理念。
揭秘養生節目四大伎倆
形形色色、品目繁多的養生類節目為何成為一些特效藥推銷的平臺,它又是憑借什么忽悠消費者,讓不少消費者“死心塌地”地參照執行的呢?其實,看過一些電視臺的養生節目之后,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節目的忽悠伎倆基本雷同:
伎倆一:專家解讀,學術權威。
每一款養生類節目通常都會從大家最關注的健康問題聊起,普及相關疾病知識,進而引起觀眾的興趣,在羅列了一些常見癥狀之后,節目就會轉入正題——探尋病之根源,而這時候再出場講授的,往往不是國內某大醫院的專家,就是國外權威機構的負責人。
這些專家的特點也往往比較統一,要么身穿白大褂、眼戴眼鏡,拿著一疊資料,以一些看似先進的儀器為背景,講述專業知識,要么就是打扮得很接地氣,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給觀眾大講如何運用傳統文化精華,另辟蹊徑發現治療之法。
這樣一副打扮,確實很具有迷惑力,也讓一些觀眾“著了道”,但縱觀這些年的電視養生節目,雖然也曾也包裝出一批“神醫”、“專家”,如“芒硝治百病”的胡萬林、“山藥薏米王子”中里巴人、“斷食排毒法”林海峰等等,但他們總是逃脫不了“因一個節目火遍大江南北,隨后又被‘扒皮’倒下的命運”,這些所謂專家的可信度,也是一目了然。
伎倆二:平凡故事,感同身受。
產品的推銷總是與一些勵志故事捆綁出現,這些“取材”于老百姓身邊的所謂“真人真事”,很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共鳴”,讓許多消費者在淚水中受騙上當。
節目中,這些患者往往是被某些疾病所困擾,在反復治療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幾乎選擇了放棄,而后又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節目推銷的產品,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把自己成功的喜悅與大家分享,希望某某產品能夠惠及更多的人群。殊不知,這樣的故事其真實性根本無從考證,而所謂的一些“證據”也非常容易偽造。
過去看一些減肥產品時,總會被一些試用者使用前后驚人的對比照片所折服,但其實這用最簡單的PS技術就完全可以偽造,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很多時候,這種“靠戳淚點偏信任”的方法更容易讓一些受病魔困擾的中老年朋友相信,甚至是迷信到不聽人勸、固執己見的地步,不但給家庭帶來了經濟損失,更是延誤了疾病治療期,讓消費者們破財又誤診。
伎倆三:明星助陣,提升人氣。
借助明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來提升產品的可信度,提升產品影響,騙得更多信任,這是電視養生節目又一慣用的手段。明星的影響力,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更容易認可這些節目和其中的“忽悠術”,如屢次被“扒皮”的《杏林好養生》,在老年觀眾群中很有影響力的蔣大為出任過嘉賓,天津幾位相聲名家也上過該節目。此前,湖南衛視被禁播的養生節目《百科全說》,也由謝娜等名人擔任主持。
伎倆四:廣告植入,攫取利益。
把養生節目與產品推銷相掛鉤,名為普及健康知識,實則推銷所謂“神藥”,這是不少非法電視類養生節目的“終極目標”。對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通知明確規定,電視養生節目不得由社會公司制作。事實上,國內許多養生節目不是電視臺自己策劃制作的,這些由社會公司制作的節目中常常夾帶“私貨”。
據專家介紹,在養生節目中,推薦一些藥品或保健品多以軟性形式,推薦產品也在所謂的傳授保健知識掩護下,極具隱蔽性。
2014年6月被總局明令禁止的電視養生節目《杏林好養生》曾在陜西衛視等臺播出,節目一開始就有位號稱有著高學歷的養生專家針對各種疾病講授真經,再用隱蔽的軟廣告推銷“神藥”,節目結尾,總有現場觀眾飽含深情地講述“神藥”
幫助自己戰勝病魔的故事,同一產品能讓癱瘓多年的中風患者下地,還讓老年癡呆癥患者變聰明。不少中老年人往往先被節目打動,最后花大價錢買下一堆沒用的藥。
而事實上,一些被推薦的神藥其實只是普通食品。如《健康365》推薦一種號稱能治愈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的“神藥”,后經調查發現,該“神藥”既沒有說明書,外包裝上也沒有批準文號,只有一個食品生產許可標志,產品類型標注的是“糖果”。一些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收看這類養生節目后,有的損失不少錢財,有的觀看后甚至拒絕正規治療,導致病情不斷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相關部門重拳出擊
針對這一現象,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拳出擊,及時下發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做好養生類節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養生節目只能由電視臺策劃制作,不得由社會公司制作。凡在專家資源、節目資金、制作能力等方面不具備條件的電視臺,不得盲目跟風制作養生類節目。”
“通知”還指出,養生節目主持人必須取得播音員、主持人職業資質,依法持證上崗,演員和社會名人不得擔任養生類節目主持;聘請醫學、養生、營養等方面專家作為嘉賓的,該嘉賓必須具備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副高以上專業職稱、資格,并在節目中據實提示;開設的觀眾咨詢熱線電話需以本臺或本頻道申請設立,并只能在節目片尾進行提示,節目中不得出現任何電話號碼或其他聯系方式。
“通知”明確規定,嚴禁以養生節目形式發布廣告,以及以下變相發布廣告行為:一、直接或間接宣傳藥品、保健品、視頻、醫療器械等產品和服務;二、直接或間接宣傳以上產品或服務的治療作用,或借助宣傳產品中某些成分的功能來明示、暗示治療作用;三、明示或暗示治愈率、有效率,保健養生效果等表示功效的內容;四、以醫生、專家、現場觀眾、患者、公眾人物或科研機構、學術機構、醫療機構等為產品或服務作證明;五、節目中間以“欄目熱線”等形式,宣傳或提示聯系電話、聯系方式、地址等信息;六、其他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形。凡含有以上提到內容或其他變相發布廣告行為的養生類節目,一律認定為商業廣告,嚴格按照《廣播電視廣告播出管理辦法》等廣告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此次對電視類養生節目的整頓力度很大,但作為消費者,我們必須要加強自我防護能力,學會判斷是非,不要盲目跟風,對于疾病的治療,要聽從醫生囑咐,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切不可因為所謂的偏方、秘方,耽誤了最佳治療期,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