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報了2014年嬰幼兒配方乳粉監督抽檢情況,抽檢覆蓋了國內全部100家生產企業的產品和部分進口產品,抽檢樣品1565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48批次,涉及23家國內生產企業和4家進口經銷商。
這是我國2014年對國產奶粉實施了“生死大考”的換證審核后,首次大規模公布抽檢結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風險較高的11批次中,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的3批次樣品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但奶粉里的黃曲霉毒素,到底從何而來呢?
黃曲霉毒素從何而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表示,黃曲霉毒素作為一種霉菌毒素,是糧食在未能及時曬干及儲藏不當時產生霉菌的代謝產物,廣泛存在。
因其具有很強的毒性和致癌性,在國家食品標準、飼料標準中都對此設置了嚴格的規定。
黃曲霉毒素M1屬于真菌毒素,是黃曲霉素B1在動物體內羥基化代謝產物,具有劇毒性和強致癌性,由于其可能誘發肝癌,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研究機構列為一類致癌物。
“造成在乳制品中出現的原因大約有三種:奶牛吃了霉變的飼料,導致原奶出現了問題;生產過程中機器清洗不干凈,出現了有機物霉變;產品生產完成后,包裝不夠緊密,漏氣之后,與空氣中的有機物結合,有可能產生黃曲霉毒素。”乳業資深人士宋亮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古城乳業采取的是濕法工藝,即使用生鮮乳而非大包粉直接加工成奶粉,因此判斷出現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飼料霉變,導致原奶產生了問題。
是在奶粉中第一次出現嗎?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廣州市工商局抽檢顯示,湖南長沙亞華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南山奶粉系列中5個批次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黃曲霉素M1含量超標,當時廠商立即召回了所有問題產品,并暫停生產全面整改。此前部分知名品牌的純牛奶也曾出現過黃曲霉毒素超標的問題。
有專家介紹,普通消費者即便將牛奶煮沸,對消除黃曲霉毒素效果也不大。對于牛奶,迄今為止在工業上尚沒有大規模有效的解毒方法,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預防奶牛食用染毒的飼料。
何計國表示,黃曲霉毒素對糧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廣泛,按污染的幾率可以分為三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最易受污染,其次是棉籽、大米、小麥和大麥,大豆不易受黃曲霉毒素的污染。在我國,長江沿岸以及長江以南等高溫高濕地區黃曲霉毒素污染嚴重。動物性食品中也可能檢出黃曲霉毒素,主要是動物在食用了含有黃曲霉毒素的飼料后,以代謝形式出現在動物體內。
層層檢測緣何仍有“漏網”?
實際上,2011年以來各大乳企加大了檢測力度,黃曲霉毒素屬于乳企必檢項目,大企業更是批批必檢,檢測難度并不大。2014年以來,我國對國產乳業的監管也可謂“史上最嚴”,對每個乳企都重新審核發證,然而多個批次黃曲梅毒素M1超標的奶粉,為何仍“穿越”了多個關口呢?
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說,需要追問的是兩大問題:其一,企業是否真的做到了批批必檢?是否因為人員、檢測等成本,沒有嚴格遵守相應規則,管理存在漏洞,存有僥幸心理?其二,企業對養殖戶的飼料是否做到了統一管理?
“此次超標問題的出現,和奶價下行之間也存在一定聯系。”
宋亮說,在人工等成本高企、奶價卻持續低迷的背景下,養殖戶的利潤正在急劇下滑,不少地方都在倒奶殺牛,一些養殖戶只要保證牛活著就行,自然會在飼料上“偷工減料”,通過降低飼料的營養程度等方式減少奶牛的產奶量,降低損失。
一般養殖戶在處理霉變飼料時往往是肉眼識別,大的霉塊能識別出,小的霉塊就有可能漏掉。
“這相當于給監管部門敲了警鐘,未來需要更加注意防范飼料和原奶的源頭質量管控。”宋亮說。
業內人士指出,小牧場對自配飼料的質量安全缺乏管控手段。專家認為,未來對飼料的管理應該是專業化趨勢。曹明是說:“乳制品的好壞不僅僅是下游的管理問題,更關鍵的是源頭生鮮乳的好壞,乳企不能只顧一頭,而應該是產業鏈的兩頭都兼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