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酒精勾兌新工藝白酒并冒充固態白酒銷售,這是白酒行業的潛規則,由于沒有具體的檢測標準,不僅出現消費者維權難,對執法部門的依法行政也帶來困擾。但是,它卻成就了兩個產能原本就已經過剩的行業,白酒行業和食用酒精行業。一些白酒企業用食用酒精降度后做基酒,再稍加調味酒勾兌后即賣出高于成本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價格。隨著新工藝白酒一路高歌猛進,酒精產業也在禁令中逆襲,吉林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匹黑馬。
據了解,早在1999年8月9日,國家經貿委以第十四令,發布經國務院批準的《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第一批)》,其范圍涉及17個行業,共201個項目,其中第190項明確指出:禁止新建酒精生產線。2005年國家出臺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版)》禁止新建酒精生產線(燃料乙醇項目除外)產業政策,政策再次重申了禁止建設酒精生產線。
吉林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創立于1988年的梨樹縣天龍釀酒廠(又名吉林省新龍釀酒有限公司),2003年11月1日由金士百集團公司全資收購,更名為吉林省新天龍酒業有限公司.,后又進行股份制改造,更名吉林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原本只有一條酒精生產線,在原有的基礎上企業進行改擴建。據企業網站介紹,吉林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有三條酒精生產線,年加工轉化玉米能力90萬噸,生產各類酒精30萬噸。四平日報一篇《騰飛的“天龍”》文章顯示,“2007年7月,吉林省新天龍酒業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投產,產能從3萬噸躍升到30萬噸。”。
早在1999年國家就已經限制審批酒精生產線,那么吉林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這些生產線又是怎么落地的?
“以苞米(玉米)為原料的項目審批不了。”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發改局一位馮姓副局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他還表示,近幾年從未辦理過吉林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三條酒精生產線的審批。據發改局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梨樹縣發改局成立前,馮局長就在當時的梨樹縣計委工作,對梨樹縣境內項目情況掌握的比較全面。
發改局只存五年內的檔案,早期的檔案已經移交檔案局,發改局工作人員建議記者前往檔案局查詢檔案。
在梨樹縣檔案局存檔的材料中記者看到,2002年3月有擴建3萬噸酒精生產線的申請,有調整概算的請示,有2005年7月擴建12萬噸酒精項目準予備案的通知等,但檔案中未找到發改部門關于30萬噸酒精生產線的申報和批復。
查詢未果,記者找到了吉林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一位辦公室負責人態度十分惡劣,一再強調企業是農業龍頭企業,納稅大戶,而且有生產許可證,對于記者提出的項目審批情況拒絕做出答辯。
記者了解到,2011年12月28日,農業部、國家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確立的第五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中確實有這家企業,這家企業確實也取得了工業品生產許可證。
令記者感到不解的是,食用酒精產品生產許可證換(發)證實施細則明確指出,企業酒精生產企業領取工業品生產許可證必須符合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貿委第14號令。
既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又沒有發改部門的立項和批復,這家企業在辦理工業品生產許可的過程中又是如何通過審核的?記者來到了梨樹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在梨樹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調閱的卷宗中,記者僅找到了關于新天龍的一些基本資料備案,工業品生產許可證檔案材料中未找到三條酒精生產線的申報和批復。沒有出生證明的“黑戶”生產線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獲取的工業品生產許可證?本刊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