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買房時,房產中介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那么,這道“坎”究竟是通往成功的階梯還是坑人的陷阱?
2月23日,上海市消保委對申城消費者經常使用的網上房產中介交易情況進行通報。作為房產中介行業中的“巨無霸”,德佑鏈家更是被消費者投訴存在隱瞞房源真實信息、把即將被法院查封的房子出售給消費者的行為,同時還提供高息貸款服務。作為上海市最大的房產交易網站——鏈家地產被推至了風口浪尖。
現場控訴:所謂有按揭的房屋,實質是已被抵押、即將被查封
2月23日的通報會現場,兩名消費者莊先生和黃先生分別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揭露了鏈家出售問題房源,導致自己的購房款差點血本無歸的遭遇,其中黃先生的經歷更讓人感覺匪夷所思。
黃先生的經歷是這樣的:2015年8月,黃先生與鏈家簽訂了一份類似于意向書的居間協議合同,并支付了一定的定金。
當時為黃先生介紹房子的中介人員說,房子下不僅有個人抵押,還涉及銀行抵押之用。黃先生就反問,“在我買房子前你怎么跟我說,(此房)只有按揭呢?”,上述中介人員表示按揭就是抵押。
隨后,黃先生到房產交易中心查詢發現,該房屋有340萬元之高的抵押,而房產的交易價格為400萬元。
鏈家方面向黃先生表示,如果首付7成的話,就可把上述抵押的風險彌補住。為防止風險,黃先生要求鏈家方面提供資金監管,但遭到鏈家拒絕,后者聲稱沒有這方面的義務。為防范風險,黃先生在簽訂房屋購買合同時,明文規定280萬元必須用于先償還銀行和個人抵押。
但問題發生了,該房屋的房東本人并沒有把280萬元的資金償還,而是將其挪用,造成了280萬元無法彌補銀行及個人全部抵押貸款的結果。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債權銀行稱,這一房屋抵押在2015年的3月已逾期,房東根本沒有償還貸款的能力,此房已被查封。
此時,鏈家方面稱可以借錢給黃先生,并與相關方簽訂了三方協議,鏈家墊資110萬元希望把交易繼續完成。
2015年10月底,債權銀行將房產抵押解除。
然而,劇情再度升級。2015年11月2日、2015年11月10日、2015年12月10日,該房產分別被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虹口區人民法院、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查封,且不是上述抵押的債權銀行。房東夫婦因公司經營失敗,欠約相關銀行1.5億元的信用貸款。
事情發生后,鏈家方面表示,簽訂合同后查封的房子“不歸我們管”。黃先生在與法院、律師及相關銀行溝通后,于2016年2月,將上述三處查封全部解除掉。
2016年2月5日,黃先生要求鏈家將當時墊資的110萬元所做抵押去掉,使其能正常過戶。但鏈家聲稱,“前述房東已經沒有信用了,在房產交易過戶過程中(即房產證尚未拿到時)可能存有重新查封的可能,”這個風險我們不承擔“。鏈家提出,要求以黃先生父母的房子為110萬墊資款做信用擔保,這樣才能解開黃先生的房屋抵押。
從2月5日談判,直到2月18日,黃先生以父母房子為110萬元的墊資款做信用擔保,事情才基本得以解決。
消費者調查:只有11%的消費者對房產中介服務滿意
根據上海市消保委所做的網上微調查顯示,有八成消費者接受過房產中介的服務。
但是消費者對房產中介的滿意度很低,只有11%表示”滿意“,有高達52%的消費者表示”不滿意“。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承諾不履行、信息不透明、費用不合理。購買過房產中介服務的消費者遇到問題的比例高達84.8%,沒有遇到過問題的消費者只占15.2%。
來自上海市消保委的信息顯示,近些年來市消保委受理的房產中介服務投訴量逐年攀高。2012年時,受理的投訴量為280件;2013年、2014年受理的投訴量分別為519件、566件。剛剛過去的2015年,這個數字變成了794件,是2012年的2.8倍。
市場調查:房產中介在操作中存在著四大亂象
1.已售房源仍在掛牌。
調查顯示有20%的最新掛牌房源實際已經出售。在現場播放的暗訪錄音中,房產中介工作人員公開說:”網上房源是假的“、”獨家房源很少放在網上“。
2.在售房源虛標房價。
體察發現有41%的在售房源故意標低房價,上門實際詢問到的價格比網絡上標的價格平均高出23%。在現場播放的暗訪錄音中,房產中介工作人員直言不諱:”網上價格都是虛的,標低就是為了吸引客戶。“3.房源信息不符。
包括房屋的裝修情況、戶型結構、地理位置等,網上宣傳的和實際存在不小的差距。調查發現有56%與網上宣傳的不符。
4.中介門店未懸掛證照信息。
志愿者發現有21%的被調查門店未懸掛營業執照,90%的加盟店未在顯著位置標明特許人和被特許人的真實名稱和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