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涉嫌在麥盧卡蜂蜜中人為添加二羥基丙酮(DHA)和甲基乙二醛(MGO),國家質檢總局暫停了新西蘭常青樹有限公司的對華蜂蜜出口貿易。
澳大利亞蜂蜜近期也被一項國際研究推上了風口浪尖。
據Danaher博士等人在國際學術期刊《食品添加劑和污染物》刊登研究論文,稱對59份澳大利亞蜂蜜進行分析后發現,有41份樣品都含有吡咯里西啶類生物堿(PA)的有毒物質,澳大利亞蜂蜜可能是全球含有此類毒素最多的蜂蜜。
澳大利亞蜂蜜被曝PA毒素高
該研究報告稱,這種簡稱PA的生物堿被人體大量攝入后會損傷肝臟等器官,嚴重可能導致肝癌。澳大利亞蜂蜜消費者平均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PA量為成人0.051微克,兒童0.204微克,這雖然低于澳大利亞設定的1微克安全線,但仍高于歐洲一些食品安全機構0.007微克上限。
這一研究成果公開后,立即引起澳大利亞蜂蜜產業協會的不滿。據澳洲當地媒體報道,澳大利亞蜂蜜產業代表認為,該研究采集樣本的時間是2008-2012年,而現在他們已通過“生物控制”方法去除了車前葉藍薊這種含有PA生物堿的植物。
澳新食品標準局也在官網對此事件進行了回應,稱澳大利亞很早之前就建立了每公斤體重每天攝入PA生物堿的安全劑量,但并未將PA生物堿上升到監管范圍,“因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日常食用蜂蜜會造成此類風險”,“只要人們常吃的蜂蜜不是來自車前葉藍薊,就不必在意其中生物堿的含量”。
盡管如此,國內學者的對比實驗結果顯示,進口蜂蜜中的有毒生物堿檢出率和含量明顯高于國內蜂蜜,每斤售價高達1000~2000元的麥盧卡蜂蜜和產自新西蘭的蜂蜜檢出率均很高,“有必要對其進行監督和預警”。
目前,澳新食品標準局正在對澳洲蜂蜜中的PA及其毒性進行研究,并等待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的評估。澳新食品標準局認為,澳洲蜂蜜及藍薊中的PA毒性比一些權威部門設定的標準低很多。
澳洲蜂蜜熱銷中國,價格上千元/斤
盡管澳大利亞官方否認澳洲蜂蜜的生物堿毒素最高,但此項研究參與者、澳大利亞毒理學家埃德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研究發現幾乎每種澳大利亞蜂蜜都被污染了。有機蜂蜜、百花蜜、熱帶雨林蜜和藍花蜜是有毒物質含量最高的。
近幾年,澳洲蜂蜜、蜂膠深受中國消費者歡迎。中國蜂產品協會副秘書長孫國峰表示,包括澳洲蜂蜜在內的進口蜂蜜正以36%左右的增長率占據國內高端蜂蜜市場,2014年我國進口蜂蜜5791噸,較上一年增長了39%。
孫國峰稱,澳洲蜂蜜的蜜源與中國不同,有桉樹蜜、麥盧卡蜂蜜等許多獨特品種,價格通常是國產蜂蜜的5-6倍。就北京地區而言,澳洲進口蜂蜜的均價為165元/斤,麥盧卡蜂蜜更是每斤售價高達上千元,是國產蜂蜜的十幾倍。
盡管國內澳洲蜂蜜銷售并未受此事件影響,但孫國峰表示,國人熱衷的澳洲蜂蜜并不一定原產于澳洲,也并非物超所值,“我國每年對外出口12萬噸蜂蜜,其中也包括澳大利亞,有些蜂蜜就是出口到澳洲后再貼牌返銷到國內的。
就營養價值而言,國內外蜂蜜相差不大,進口蜂蜜保質期通常為4-5年,國產蜂蜜保質期是2年,營養會隨著儲藏期的延長而降低。”
網售的“土蜂蜜”也有貓膩除了“洋蜂蜜”,現在網上許多商家還宣稱自產原蜜或純正“土蜂蜜”。電商網站上某店鋪所售“農場自產土蜂蜜”售價35元/瓶(1斤),記者以批發為由要求每月供貨350瓶,賣家稱可滿足需求,批發價最低可至每瓶16元。以此計算,能從這家店批發蜂蜜一年可達2.1噸。
另一店鋪的“農家自產土蜂蜜”售價僅9.9元/斤,網頁顯示最近銷售量為3500件。賣家稱低價是為沖銷量,并表示每月批發給記者350瓶“沒有問題”。還有商家稱,其所售“純天然土蜂農家自產成熟棗花蜜”一年可賣出4噸。
中國蜂產品協會副秘書長孫國峰提醒:目前網售蜂蜜許多都打著“土蜂蜜”、“100%原蜜”等旗號,蜂農月售蜂蜜達2~3噸,但一個蜂農通常一年的產量只有2噸左右,多出來的蜜很可能存在摻假情況。
此外,由于城市郊區沒有蜜源,路邊擺幾個封箱賣蜜的小販很可能只是擺擺樣子。孫國峰說,土蜂與意大利蜜蜂所采的蜂蜜營養價值區別不大。而在價格上,售價15元/斤以下的蜂蜜應謹慎購買。
到底該如何選蜂蜜
一是用手捻。粘手、發黏的是真蜂蜜,加了糖的捻開后還是顆粒,感覺硌手,不發黏。
第二是滴一滴蜜在餐巾紙上。
如果洇開了,說明蜜中含水量比較高。
第三,如果在超市中不能打開瓶蓋,可以觀察一下蜂蜜上層是否有氣泡,如果有,說明蜂蜜中水分大、濃度不夠或存放時間太長導致發酵,這樣的蜜保存期短,容易壞。
第四,很多人以為結晶的蜂蜜不好,其實,除了槐花蜜、棗花蜜等以外,多數加工后的蜂蜜在低溫下都容易出現結晶現象,不結晶的可能是假蜜。
一般來說,蜂蜜可以保存3年左右,保存時不放冰箱,就不會結晶;一定要把蓋子擰緊,否則空氣進去后容易氧化,會破壞其營養成分。
如果想吃當年的蜜,可以去蜂場購買,但最好選擇本地蜂農,農貿市場和野外擺攤賣散裝蜜的最好不要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