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際上最大的質量事件莫過于德國大眾的“排放門”。事件過去快一年多了,熱度早已褪去,但事件留給人們的教訓不會因此而失效。本期我將與大家再次回顧這一事件,分享一下我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感悟。
事件回放:數據造假后果很嚴重
2015年9月18日,美國環保局在指控大眾汽車集團在所產的車內安裝非法軟件、故意規避美國汽車尾氣排放規定。根據指控,涉及違規排放的車包括大眾集團2008年以來在美國銷售的約48.2萬輛柴油車。按照每輛違規排放汽車可能被處以最高3.75萬美元罰款的標準,大眾汽車可能面臨一張180億美元的“天價罰單”。大眾在22日承認數據造假,并稱該公司在全球涉及違規排放的汽車可能多達1100萬輛。
據外媒報道,德國的交通部門24日表示,大眾汽車公司已經承認在歐洲也使用了在美國市場使用的排放檢測造假軟件。德國運輸部部長亞歷山大·多布林特表示,他已得知安裝有排放檢測造假軟件的車輛包括一些裝有1.6升和2.0升發動機的柴油車輛,大眾排放檢測違規事件涉及1100萬車輛。
大眾“排放門”丑聞的后果極其嚴重。9月21日法蘭克福股市盤中,大眾股價一度下跌超過20%,最終收于132.2歐元,跌幅為18.6%,單日市值蒸發超過150億歐元。22日,大眾汽車的股價再次暴跌20%左右,觸及4年來的低點。歐洲主要股市因而全面受挫,巴黎CAC40指數、法蘭克福DAX指數跌幅均超過3.0%。
除了股市的大幅震蕩,大眾“排放門”還造成了各國對德國汽車品牌監管的強化。英國運輸部日前已向歐盟致信,請求在歐洲層面展開一項針對汽車尾氣排放檢測狀況的緊急調查。法國環保部長羅雅爾在當地時間9月24日決定對百輛汽車實施抽查檢測。政府將督促有關部門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對法國產和進口車統統進行抽檢。雅爾指出,大眾作弊丑聞挑戰了測試程序公信力,掩飾了那些不遵守排放標準的制造商。韓國環境部一名官員22日說,韓國將調查大眾汽車在韓國銷售的高爾夫、捷達和奧迪A3等3種型號柴油車是否安裝可規避尾氣排放檢測的裝置,如果當局發現這些大眾柴油車中存在問題,那么調查將擴大到所有(在韓銷售)德國柴油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24日就德國大眾汽車尾氣造假丑聞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國消費者的權益必須得到有效保障。
面對如潮的壓力,德國總理默克爾要求以“百分之百的透明度”查清這樁丑聞。“我希望事情真相盡快大白于天下。”默克爾說。然而,事件不會因此而停止發酵。輿論已經開始懷疑事件并非大眾個案,而是整個德國汽車工業的潛規則。盡管奔馳、寶馬等汽車企業都聲明否認存在尾氣數據造假情況。但德國交通俱樂部發言人稱,大眾丑聞只是冰山一角,檢測造假在很多汽車廠商中存在,只是現在缺乏足夠證據。
大眾“排放門”的惡果是嚴重的。德國《日報》毫不客氣的批評到:尾氣數據造假不只是大眾汽車的危機,還損害德國其他汽車集團的聲譽,破壞了整個德國工業的形象。既然連德國汽車制造工藝的旗艦品牌大眾汽車和奧迪會靠作假來謀取出口業績,那么還有哪個德國品牌值得信賴呢?報道警告說,“大眾汽車要是垮了,德國也就垮了。而德國要是垮了,歐洲也就垮了。”
質量問題倒在其次,畢竟單一個案無法否定德國質量的事實。但從長遠看,“排放門”的發酵勢必影響全世界對德國制造的信心,從而嚴重危害德國工業4.0計劃。眾所周知,德國工業4.0被認為是歐洲擺脫經濟疲軟,對抗美國高科技優勢和中國成本優勢的戰略舉措。此時爆出的大眾“排放門”丑聞,這一計劃無異于遭受一記重拳。無外乎有陰謀論者認為,大眾“排放門”是美國對德國發起的經濟戰爭。
大眾丑聞的深層文化成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眾“排放門”的爆出擊碎了德國質量的神話,作為一個以質量聞名的國家,為何會爆出如此低級的質量丑聞呢?筆者認為,這與德國人質量管理的理念有重大關系。不過,在分析德國人的質量管理理念前,我們首先簡單了解一下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意識。
德意志民族起源于今天德國北部的普魯士地區。13世紀,條頓騎士團發動對普魯士地區的征伐,逐步將當地各族群統一,并形成了普魯士王國,也就是現代德國的前身。在軍事征伐的過程中,歐洲中古的騎士文化也影響了普魯士居民。騎士(knight)不是騎兵(cavalry),而是歐洲一個特殊的階層。這個階層非常非常重視自我修煉,將個人優秀品質的培養視為對上帝的義務,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繼承了騎士精神的普魯士民族非常重視國民修養,將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視為生活的常態。
這種精神傳承造就了德意志民族濃厚的精英文化,進入工業時代后,這種文化集中表現在對于產品質量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匠精神”。筆者剛開始學習質量管理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德國人是不需要質量管理的,因為這個民族早已將質量意識融入血液。質量低下在德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事實上在德國的工廠,我們也沒有看到美日企業常見的QC、六西格瑪等質量管理手段。可見,德國人的質量理念就是依靠人的高度自覺來管控產品質量。當然德國人或許沒有意思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在潛意識里壓根就不認為質量是需要管理的事情。
筆者不否認德國人質量管理理念的合理性,畢竟當今先進的質量管理思想都將員工的質量意識質量管理放到第一位,強調全員參與對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但筆者認為,凡事都具有兩面性的。德國人的質量管理理念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設,但這個假設并不總是成立。特別是當遇到巨大的利益誘惑,而又缺乏必要約束機制時,人很難堅持內心的底線。我們看到現代質量管理經歷了從消極的“質量控制”到積極的“質量管理”這一漫長轉變,這種轉變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邏輯內涵。做好產品質量,首先要對危害質量的負面因素進行管控,這就需要一系列嚴格的質量制度;其次才是對促進質量的積極因素進行提升,這就需要激勵全員為質量提升而奮斗。德國人的質量理念直接跨越了質量控制的層面,造成了質量管理上的嚴重缺失。這種質量理念不出問題則已,一出問題則必然是“排放門”這種舉世震驚的大事。
另外,對德國質量的造神運動也是此次“排放門”事件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世界上對“德國質量”有一種迷信的崇拜,而國內則變成了一種“質量拜物教”,而德國企業似乎沉醉其中無法自拔。近幾年大眾質量事故頻繁發生,但是每次事發后,大眾都是百般抵賴,讓國人先從自己的路況、油品、駕駛習慣找原因。速騰斷軸這種明顯的偷工減料居然以“美國也是這么賣的”
打發。此次“排放門”事件也是早有預兆,2013年國際清潔運輸委員會委托西弗吉尼亞大學對美國在售的多款柴油發動機汽車開展尾氣排放檢測時,就發現大眾汽車尾氣排放最嚴重時達到美國法定標準的40倍。但大眾汽車百般抵賴,直到美國當局揚言拒發大眾明年的柴油車證照才承認錯誤。由此可見,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已經讓以大眾為代表的德國企業將質量視為自在之物,拒絕傾聽顧客的呼聲,甚至明目張膽地否認問題和事實。在這種心態下,質量問題的爆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德國式質量危機的教訓與啟示
那么此次由大眾“排放門”丑聞誘發的德國質量危機對我們有什么教訓和啟示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對企業而言,質量管理要靠“法治”,而不是“人治”
此次德國質量危機的根源就是質量管理中的“人治”,即單純依靠人的自覺性去維護產品質量。實踐證明,這種質量管理方式風險極大。在沒有約束機制的情況下,一旦人喪失自覺性,質量問題就會如江河決堤,一發而不可收。
因此,質量管理必須依靠嚴格的制度。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制度全面、系統的質量管理制度。制定制度的過程中,必須基于防范壞人的目的,對質量工作的責任人嚴加約束,尤其是要確立領導者為質量的第一負責制人。
企業對質量管理制度的執行要有法律般的嚴肅性,對制度執行情況要進行監督檢查,對質量工作負責人做到賞罰分明。對尚未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企業,我們建議企業按照ISO9000族的標準建立體系。總之,企業質量管理必須做到“依法治質”。
二、對國家而言,質量關乎國家利益,必須強化監管、社會共治本次大眾“排放門”事件讓全世界對德國汽車工業都產生了質疑,奔馳、寶馬等品牌紛紛發聲撇清關系。對德國而言,其產品的技術不如美國、成本不如中國,唯一的競爭優勢就是質量。
如果現在連這個優勢都喪失了,德國企業就將徹底失去競爭力,國家經濟也要面臨巨大危機。從近期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格局正面臨戰后最大的調整。美國的再工業化、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的制造業2025,被認為是這一格局的三大基石。產品品質是工業4.0的基礎,如果此次危機處置不當,很有可能使德國喪失此次戰略機遇,造成國家利益的重大損失。
此次德國質量危機再次表明,政府監管不力必然導致企業質量出事。長期以來,德國產品的質量一直得到世界的認可,甚至被奉為圭臬。這種高度信任導致包括德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對德國產品質量疏于監管,間接造成了企業對質量的放任自流。
德國這樣的質量強國尚且如此,何況中國這種質量問題較多的國家?但加強質量監管不能只靠政府,還需要發動社會的力量。此次大眾“排放門”就是由美國的民間組織和科研機構發現的。美國的這種質量管理方式值得我們借鑒,我國也應當建立由政府、行業協會、民間組織、輿論和公眾等力量構成的質量治理體系,以社會共治的方式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的質量管理水平。
三、對社會而言,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念,科學、客觀、公正地看待質量問題本次大眾“排放門”事件由一個企業的質量事故上升為國家的質量危機,這樣的情況在質量發展史上非常少見。之所以會如此,就在于大家對德國質量有一種無條件的信任,而這種信任一旦崩潰,人們就會產生被戲弄的憤怒。然而,對德國質量的無條件信任并不是德國企業造成的,而是社會輿論長期渲染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