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婷 王敏杰
目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面臨數量持續上升的貿易摩擦案件。統計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產品就遭遇了65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涉案金額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額。
不過,7月份,G20貿易部長會議上批準了《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向全球傳達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聲音,業內人士認為,就中國而言,外貿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推進本國以及全球貿易投資便利化,減少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中國已經在加碼發力,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建設自貿區促進區域經濟融合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大增
在全球工業產能過剩、國際貿易大幅下滑等背景下,一些國家正試圖通過貿易限制措施保護國內產業。作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中國受到的國際貿易限制壓力則更為嚴峻。
據悉,我國受貿易摩擦影響較大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鋼鐵、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機電、化工等附加值較高的企業。數據顯示,2015年,鋼鐵及其制品、化工、機電產品三個行業遭遇的貿易救濟調查,占總數比重為70.4%。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出臺貿易限制措施,以保護國內企業。自2014年起,二十國集團新出臺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就達1500項之多。研究還顯示,關稅改革也阻礙國際電子商務發展進程。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近日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產品共遭遇來自17個國家(地區)發起的65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同比上升66.67%,涉案金額85.44億美元,同比上升156%。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立案數量前兩位的國家是美國和印度,分別為18起和15起,說明貿易保護主義全方位抬頭。
沈丹陽進一步指出,中國一直是貿易救濟調查的最大目標國。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貿易摩擦案件數量的持續上升,與世界經濟的現狀直接相關。”CIC灼識咨詢創始合伙人江磊認為,貿易摩擦持續增加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四個方面,除了給正常貿易帶來諸多阻礙,還增加了外貿風險、提高了外貿成本,會對所在國國內產業造成影響,特別是比較薄弱的產業。同時,貿易摩擦還會影響吸引外資投入的進程。
貿易保護難解決根本問題
7月初,中國主辦的G20貿易部長會議,批準了《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首份《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其中明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并決定將不采取新的保護主義的措施延長至2018年。
業內人士認為,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國經濟發展問題,相反,只有審慎克制和規范使用貿易救濟措施,加強交流,化解摩擦,推進貿易便利化才能實現各貿易國之間的互利共贏,而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自貿區戰略將深度促進區域經濟融合。
民盟廈門市經濟與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龔小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一帶一路”是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戰略部署,自貿區是“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合作的平臺,兩大戰略疊加,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經濟轉型升級的2.0版。
龔小瑋認為,自貿區是制度創新和改革的高地,自貿區制度創新將有利于“一帶一路”走出去引進來的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帶來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