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列出了一小部分行業消費者的觀點,令人失望的是,在采訪期間,很多消費者似乎不愿意甚至不想說關于“3·15”或者消費投訴的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消費上被欺騙或者買到瑕疵產品等等,這也并不能說明中國目前產品質量上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它代表不了所有消費者的觀點。
不過,至少從采訪的大多數消費者的口中得到一個當下的觀點就是:“‘3·15’似乎與我們的生活上沒有太多的關聯。”
對于從事消費行業相關的人群來講,他們的對于“3·15”的感受是否也會出現變化?
小郭是一名80后的門戶網頻道的記者,工作郵箱里平時也會接收一些消費者發來的投訴,這讓他經常會關注到維權的話題。
小郭接觸的最多就是汽車方面的維權,在過去的兩三年中,他接觸了很多像他一樣大、來自不同城市的維權消費者,他們在論壇里、在QQ群里一起討論車子的問題,一起組織并且記錄每一次維權。
小郭曾和很多維權的發起人聊過,有一次小郭認識了福克斯車主李威,那段時間里他和李威連續探討了幾個晚上關于福克斯漏油以及抖動問題,有時都過了深夜,小郭覺得李威比自己還專業,李威給小郭講了他很多次的維權經歷,比如如何在群里引導大家有序維權,自掏腰包去第三方測試車子問題、跟其他車友一起去4S店拉橫幅維權等等。作為小郭來講,盡可能把一些客觀的建議給李威,希望能夠幫到他。
這個工作讓小郭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理解中國消費者現在維權的現狀,很多維權者除了更加懂專業的知識加上一些法律上的東西,剩下就是堅持下去。
有時小郭看到一些消費者投訴會感觸頗深,特別是一些地方普通消費者發來的維權故事,各種維權過程中的辛酸苦辣讓他感同身受,小郭會根據消費者的遭遇寫一些相關報道,但更多情況下還是愛莫難助。
近些年,小郭覺得真正消費維權類的報道在減少,特別是能夠打動消費者的故事,或者是讓企業看了覺得產品要改善,或者是讓政府和社會不同行業的人靜下來能夠反思并且反復閱讀的東西。很多媒體都在忙著轉型或者蹭一些社會熱點,其實有一些更加真實的消費者想說的,都隨著時間逐漸的被人遺忘。而像“3·15”這樣的消費權益日,也似乎比前幾年冷清了許多,或許有諸多因素。
小郭跟其他行業媒體的朋友私下聊天,也感覺到一些媒體同行業的人也不太愿意關注這些,感覺社會整個大環境就是這樣。
其實早在很多年以前,就有不少媒體人在探討一個話題:
“3·15”的公眾影響力在逐步衰減?
從此次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調查采訪的結果來看,近一半的消費者認為這和自己實際關系不大,而一半以上的消費者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遙遙無期。
知名媒體人石述思在幾年之前談到“3·15”時這樣評價:“盡管這些年消費環境和消費者維權意識這些年有長足進步,但憑心而論,其弱勢地位始終未獲根本改善。如果說,過去是由于意識的欠缺和能力的匱乏,缺少更多渠道,那么現在經過多年的啟蒙,各個渠道也趨向成熟,消費者繼續沉默,一方面或者是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體制瓶頸,沒有人愿意為一次侵權去傾其所有,又看不到迅速解決的通道,另一方面,消費者的觀念與此前不同,在不想維權或者不愿維權的意識下,他們也不再選擇信任‘3·15’。”
在這樣一個原本應該是屬于消費者自己的節日里面,更多的人似乎放下了原本應該擁有的權利。在“3·15”尷尬背后,更多的或許是一種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