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總有一些汽車品牌被曝出一些產品質量問題,特別是近些年,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到來的時候,像大眾DSG事件、速騰斷軸事件被集體曝光在公眾的視野當中,影響頗大。
汽車維權事件頻頻被曝光,消費者遇到汽車問質量題的時候,最為關心的還是能不能解決問題,或者花更少的錢去解決。
當下看來,中國汽車消費者維權所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維權渠道單一、成本高、難度大、時間跨度長這樣的能預測到的風險。正規渠道難以獲得結果,所以暴力維權也漸漸成了一種常見現象。
此外,中國在2004年才出了汽車召回制度,在2013年10月1日,中國才正式出臺汽車“三包”政策,盡管這讓常年來“維權無門”的消費者有了個“說理”的依據,不過現實情況是想要依據這政策維權還是寸步難行。
那么,經歷這么多維權事件之后,中國消費者的角色是否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過去的2016年,我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2800萬輛,連續八年蟬聯全球第一。中國汽車買方市場的格局也越發得清晰,越來越多的車企嘗試不同的方法與消費者建立情感聯系。比如通過冠名一些娛樂節目,或者在某些節目作品中植入品牌理念。
盡管眾多車企還有一些相關行業的機構媒體都在極力為這個市場和各個品牌背書,但對于消費者而言,決定他們去花錢買車的因素似乎并不只是這些。
近些年,隨著消費者參與維權活動的增多以及媒體的曝光,一些汽車品牌的質量問題得到了重視與提升,但與此同時,消費者的聲音得到尊重了么?
速騰消費者在維權
回看曾經發生的速騰斷軸事件,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到2015年底,歷經快三年的時間,全國近60萬的速騰車主因此事件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國家質檢總局也歷經一年展開調查,在2015年9月公布調查結果,要求一汽廠家做出召回的處理。
最終,大眾用“打補丁”不換獨立懸架的辦法進行召回,這樣的結果讓大多數消費者感覺差強人意。對于消費者來講,最基本的知情權和安全感看起來并沒有得到保證。
盡管事件過去了一年多,但對于參與“速騰斷軸”事件的消費者以及還有其他相關人員,都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推動了事件的前進。
也許對于中國的消費者來說,維權的過程顯得總是漫長,而且結果常常不那么盡如人意,但至少,維權會讓消費者看到一些希望。
美國律師和政治活動家Ralph Nader,圖片來自:flickr
在美國196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律師和政治活動家RalphNader,他后來一直還參加總統競選,當時他在汽車安全問題上向廠商不懈斗爭,倡導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消費者運動,取得了成功。
實際上,西方消費市場之中也存在權利的不對等。當時幾家大的企業可以聯合起來,掩蓋汽車在設計上的重大安全的缺陷。產業界就堅決不承認自己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單個消費者拿它根本沒辦法,因為汽車制造是專業的,你斗不過他們。但是消費者集體抵制,你解決不好就不買你的車,他們就承認這些事故確實跟他們有關系。
消費者的監督是非常強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推動政府去立法。
現在看來,在中國,真正參與到消費維權的人還是太少,例如在60萬名速騰車主中,有多少消費者在行動,又有多少消費者是在等待或是觀望?正所謂,尊重來自消費者勇敢捍衛自己的權益。
回顧中國消費者經歷的大眾DSG事件、長安cs35機油乳化事件、再到汽車雙離合變速箱問題以及寶馬奔馳車內空氣質量問題等等,中國消費者向前所經歷的每一步都顯得步履蹣跚,一路上充滿著荊棘密布。而在其中,不可否認是,正是有一些敢于發聲的消費者,才能讓今天的維權變得有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龍說:“在中國還缺乏這樣一兩個典型事件讓生產者害怕,讓企業害怕,讓消費者感覺到自己的能量很大。前年幾微博火的時候有點這樣的跡象,但這幾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股力量好像又弱下來。這個只能慢慢進步了,靠一個個的事件大家去慢慢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