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摩拜和ofo挪用60億元押金填補資金缺口的消息被曝出,兩家公司均未直接回應是否挪用,這讓共享單車的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相比摩拜,最為焦急的小黃車的用戶聚焦此處,即便是小黃車辟謠、促銷的消息下,也滿是催促還錢的網民。打開百度,輸入“ofo”,直接彈出來的是:ofo怎么退押金、ofo余額怎么退……
小黃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艱難時刻。
資金緊張
時間回溯到一兩年前,ofo和摩拜都是資本的“香餑餑”,不愁“錢糧”。在ofo和摩拜的摩拳擦掌間,一場場關于融資、補貼營銷與圈地投放的競賽開啟。這與此前瘋狂燒錢的百團大戰、網約車大戰如出一轍。
11月14日下午,ofo老板戴威出現在辦公室。“ofo不會倒閉,其他都有可能。”面對虛弱的ofo,戴威說:我錯了。
曾經以“小黃鴨”的形象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中國新符號的ofo正節節敗退。2018年10月,ofo正式退出日本市場。6月開始,ofo已先后從澳大利亞、德國、韓國、西班牙、以色列和美國部分城市退出。
在用戶擠兌之下,ofo不堪重負。押金退還時限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延長:一開始改為3-5個工作日,如今已延長至15個工作日。還有部分人反映, 15個工作日后押金仍未到賬,聯系客服才解決了問題。退押金的人們開始涌向客服,到后來,有人打ofo客服電話,4、5次后才接通。
如今面對裁員、融資難、縮減海外業務、拖欠供應商貨款被起訴、押金難退、轉投區塊鏈、嘗試賣身等真假負面消息層出不窮,讓業內很難對ofo抱以樂觀情緒,同時一件事顯而易見——ofo真的沒錢了。
業內人士認為,一直謀求獨立發展的ofo近來頻頻被爆出資金緊張,究其根本原因,共享單車目前仍未找到可靠的盈利方式。雖然ofo在嘗試以開屏廣告、商業廣告等方式尋求新的盈利點,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但共享單車的運維成本和折舊費用高企,有消息顯示,ofo方面單月運維、調度成本高達三四億元,這一數字與摩拜方面的支出吻合,因此較為可信。
債務糾紛
據了解,上海鳳凰8月31日晚發布公告稱,上海鳳凰控股子公司鳳凰自行車因與東峽大通(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于近日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涉及金額6815.11萬元。資料顯示,東峽大通即為ofo小黃車運營方。ofo目前尚未對此事表態。
公告顯示,2017年5月,上海鳳凰宣布其控股子公司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與ofo方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規定,在未來的12個月內,鳳凰自行車將為ofo打造不少于500萬輛共享單車的采購計劃。2018年5月5日,上海鳳凰發布公告稱,截至5月5日,其控股子公司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共向東峽大通及其關聯公司提供各類自行車產品186.16萬輛,實現銷售收入6.37億元。這意味著訂單進度完成不及40%。
上海鳳凰認為,戰略合作未及預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對共享單車的監管,及共享單車實際投放情況對共享單車的投放需求帶來影響,東峽大通減少了實際采購數量。
上海鳳凰方面的訴訟請求包括:判令東峽大通支付貨款6815.11萬元;賠償逾期付款違約損失186.52萬元;支付原告律師費、擔保費等20萬元(暫計);案件受理費、保全申請費等訴訟費用由東峽大通承擔。目前案件尚未開庭審理。
據統計,2017 年共享單車投放量高達 2300 萬輛。ofo 在這一年還曾表示計劃在年底投放 2000 萬輛小黃車,日訂單量也超過了 1000 萬,與摩拜瓜分了共享單車超過 90% 的市場份額。
但共享單車的重資產運營模式使得每時每秒都在吞噬金錢。據相關報道,戴威曾在某公開場合計算過ofo的折舊成本:一輛小黃車成本不到300元,12個月報廢。有機構統計截至2017年12月,ofo在中國投放的單車車輛數達1000萬輛,一個月僅是折舊成本就高達數億元。
共享經濟變“資本博弈”
回想當年的滴滴、快的、Uber,就是在資本喂養下,紛紛成為互聯網領域的“巨嬰”,進而爆發激烈車輪戰。而今這些只有兩三年商戰經驗的共享單車企業,并不知道,歷史的悲劇開始在它們身上重演。
公開數據中了解到,ofo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超過10億美元的融資,開始大量投放新車。當年7月,摩拜宣布獲得6億美元融資后,ofo也緊隨其后對外宣布獲得了7億美元E輪融資。然而,讓人驚訝的是,如此連續的高額融資,ofo竟然可以在兩三個月內“燒光”。
業內人士認為,資本進入后,共享單車領域就逐步缺失了原本應有的價值,演變成了資本博弈的游戲。而共享單車在資本擁躉下,逐漸走向了一個“瘋狂融資——造車——投放——再融資——再造車——再投放”的死循環,參與者的競爭模式也變得極其簡單粗暴——爭奪市場老大,無限度融資,再燒錢造單車投放到市場中去。
資金鏈危機、運營問題、城市政策等諸多因素,導致共享單車舉步維艱。體量較小的共享單車早已在廝殺過程中倒閉。2017年,悟空單車、小藍單車、酷騎單車相繼破產。
國內共享單車巨頭也在殘喘度日。2017年8月,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稱,目前僅50家共享單車企業,沒有一家實現盈利。早在2017年底,摩拜資金鏈告急的消息就引起大眾注意。2018年2月,騰訊新聞獨家爆出ofo資金鏈即將見底的消息。
最后,摩拜找到了自己的救命稻草。2018年4月,美團以27億美元作價收購摩拜,包括65%現金和35%美團股票,此外美團承擔摩拜債務(5-10億美元之間)。根據《財經》報道,整個交易在2周之內完成。摩拜對于資金的渴求不言而喻。
而如今摩拜被收購、ofo前途未定,后起之秀哈啰已在二三線城市形成燎原之勢。此外,作為國內出行市場唯一巨頭的滴滴,在出租車、專車、代駕等板塊均已布局,不希望“最后三公里”市場旁落。今年1月,滴滴接管了小藍單車,并且在自己內部孵化了一個共享單車產品,也就是后來的青桔單車。而從目前看來,與三足鼎立的摩拜、ofo和哈啰相比,青桔單車和小藍單車還很難與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