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一天一斤”的網紅減肥食品,卻有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記者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了解到,一些網紅減肥食品的減肥效果顯著,卻有可能非法添加了西布曲明、麻黃堿、芬氟拉明等藥物成分。(12月19日新華網)
有個成語叫“飲鴆止渴”,是說有人為了止渴而去喝毒藥,試想這能有好嗎?以此來形容一個人去干舍本逐末、得不償失的傻事。這種事情可以說是從古至今,一直都有,只不過有時是因為貪欲和短視而鬼迷心竅,有時則可能因為受到蒙蔽而上當受騙,最終深受其害。
這些胡亂添加甚至有毒有害的網紅食品就是這樣。它們看上去十分美妙誘人,真吃起來卻并不是那么回事,甚至還是害人不淺。如今,隨著互聯網和自媒體的流行,各個領域的網紅現象非常吸引眼球,食品界的網紅也是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然而,這些五花八門,聲稱口味、功效奇特的網紅食品真的如看上去或感覺起來那般美好嗎?恐怕未必。
據了解,從2017年7月開始,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9部門在全國開展了為期一年半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整治。截至2018年10月底,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查處違法案件4.9萬件,貨值金額17.1億元,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分子8900人。這其中就不乏被許多人捧為網紅的食品保健品。
這些網紅食品名為可以大快朵頤的“食品”,實質上為了實現某種吹噓的神奇功能,如減肥、保健等,那些無良商家卻在其中悄悄添加了一些非食品乃至藥物成分。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更何況是把這種加了藥的網紅食品當飯吃,這與毒藥何異?在食品中非法添加藥物成分,有的會造成急性中毒事件,有的會帶來肝、腎功能損害,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就是現代版“飲鴆止渴”嗎?
正如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安全法研究中心主任劉筠筠所言,一些非法添加藥物成分的網紅食品在短時間內可能有明顯效果、欺騙性很強,但代價是身體嚴重受損,消費者對此一定要提高警惕,千萬別中了那些“人血饅頭”的毒。
然而,對于這些套路很深的“毒食品”,僅靠消費者自身擦亮眼睛顯然遠遠不夠,再說這些食品既然能夠成為受到熱捧的網紅,就一定有很強的迷惑性。關鍵還是要加強監管,凈化食品市場,規范網絡營銷秩序,為消費者有效“排毒”。
首先當然就是要轉變監管理念,由終端產品檢驗為主逐步轉向生產經營及網絡營銷過程監督檢查為主,盡早發現并處置食品非法添加安全風險隱患,讓監管跑在風險的前面。
其次還需要重拳整治網紅食品市場,尤其是要重點防范查處食品違規生產和非法添加問題,嚴格糾正那種有意打擦邊球,故意混淆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藥品三者概念的欺詐營銷,嚴打那些以食品為名規避藥品監管,卻在其中非法添加各種違禁甚至是有害成分,然后宣稱具有特別“療效”與“保健功效”的黑心“網紅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