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聚寶匯APP上購買了6個項目,本金66萬,產生了近4萬元收益。但投資到期后,聚寶匯卻無力償還,強迫我簽署18個月完成兌付的大方案,但大方案后續也是一而再再而三拖期,未能履約。現在我因個人身體和家庭原因急需用錢,但聚寶匯以及海航集團遲遲未給答復。”投資人王含(化名)無奈地說道。
據王含表示,北京朝陽區金融調節中心告知,聚寶匯從平臺借款融資金額達79億多元,涉及人員29000多人。近段時間,全國各地的很多投資人匯聚在霄云路海航大廈門前等待支付,但至今未有解決方案。目前,海航大廈門口已經設置了眾多保安,對借款人實行堵攔,甚至發生了肢體沖突。
聚寶匯逾期近兩年未兌付
據官網資料顯示,聚寶匯系海航集團旗下的互聯網金融品牌,成立于2014年,由玖錫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公司的經營團隊由金融管理經驗豐富的國際專業人士組成,依托海航集團在租賃、銀行、保險、信托、擔保、保理、證券、期貨等領域的金融全牌照優勢,將聚寶匯建設成為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
王含一共在聚寶匯APP上購買了6個項目,兩個外部項目和四個內部項目,購買時并不知情這些公司與海航集團及聚寶匯的關系,待項目到期后未能正常履約兌付。“聚寶匯派人告知,其中2個屬于外部項目,由河南鑫榮基擔保公司全額擔保,后續這家給我出具了承諾函,按月兌付我5萬元,但此筆款項又被聚寶匯扣押,沒按約打款給我。”王含說,“我因為身體出現問題,以及家中急需用錢,到霄云路海航大廈了解情況,被聚寶匯請的保安圍堵,經與實際接待的工作人員多次溝通,拜托他們協助申請拖欠我的余款。”
經過協商,王含被告知依舊無法正常支付,“工作人員表示,只能給我3萬元應急。之后我又去了兩次,但仍舊沒有下文,至今沒有按時兌付。”王含介紹,她購買的兩個外部項目本金為40萬元,年化利率9%,逾期一年的收益為3.6萬。“截止目前馬上兩年了,聚寶匯仍未將17.8萬元本金兌付完成。”
王含購買的4個內部項目,有兩個項目的融資方是海航的航旅版塊凱撒旅游,本金25萬元,年化利率11.8%;另外兩個項目的融資方為海航集團旗下的科技版塊,本金25萬元,年化利率11.8%。到期后,聚寶匯因無力償還,強迫王含簽署了“18個月完成兌付”的大方案,但是后續也一直未能未履約。
目前,王含在聚寶匯購買的6個項目還有66萬元本金和4萬元收益尚未兌付。“聚寶匯平臺提供的中介服務違反我國金融管理規定,存在重大過錯,嚴重損害我們投資人的財產安全和個人利益。”王含說。
對于王含投訴的問題,7月3日記者致電聚寶匯電話進行采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止,未獲得任何官方回復。
聚寶匯逾期不兌付非個案
而王含投訴的問題并非個案,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已經收到數起關于“聚寶匯”的投訴,網絡平臺上關于聚寶匯逾期不兌付的報道也頻繁被曝。
據投資人透露,他們從聚寶匯平臺上的“員工專區”購買了“員工寶”產品。與其他產品不同的是,“員工寶”面向海航內部員工發行。在海航到處融資高杠桿“買買買”的時代,員工也被其視作一個特殊的融資渠道。
以募集期為2017年10月12日~2017年10月26日的一期產品為例,該期“員工寶”產品計劃發行5億元,產品期限為7個月,年化收益率為8.5%,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起投金額為1萬元,以1萬元的整數倍增加。
據了解,海航集團多次通過郵件推介上述理財產品。該郵件稱,海航集團下屬企業在聚寶匯發行產品,資金募集后投向集團內資產優良的項目,并稱鼓勵員工支持集團發展,分享企業成長,提高員工閑置資金的收益率。
2017年10月19日,一封由海航計財部發出的郵件稱,將該期“員工寶”產品年化收益率提高至9.5%,期限為7個月,且每周起息兩次。
在2018年5月27日到期后,上述理財產品并未如期兌付。取而代之的是兩個兌付方案:一是到期本息續投一年,利率為13%,2019年5月27日到期;二是到期本息分兩期兌付,2018年11月、2019年4月分別兌付到期本息的20%、80%,并按年化利率12.8%計算延期利息,利隨本清,兌付期為兌付月份最后5天。
陳琛(化名)是上述投資人之一,他表示海航此前對員工發行信托已經有好多年,以前一直是按時兌付的,直到近兩年才開始違約。
對于上述兩個方案,陳琛均沒有同意,不料平臺卻給其強行生成了協議,內容是其同意延期12個月。“我從來沒同意過延期,上面卻有我的簽名。”陳琛說。
海航內部對投資人訴求“踢皮球”
對于分期兌付的方案,投資人心中也充滿了疑慮。有投資人表示,其此前在聚寶匯上購買的產品本應于2018年3月23日到期,在得知產品無法按時兌付后,選擇了分三次兌付的方案,分別在4月、7月、10月兌付20%、20%和60%,不過,在去年10月份時,7月份的20%也只拿到了一半。
記者注意到,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上,從2018年11月起,便有用戶稱自己在聚寶匯上購買的產品出現逾期情形。用戶稱,其購買了的理財產品在到期后全部未按照協議歸還本金和利息。從2018年10月26日,用戶便一直聯系海航聚寶匯客服電話950718,客服答復融資方不回款,無法兌現資金,具體兌付時間不能確定。
有媒體報道,海航內部員工透露,目前海航內部對于投資人的訴求就是“踢皮球”,集團要求子公司墊付“員工寶”,子公司則推說沒錢。該員工還透露,其所在子公司已經明確表示“沒錢可還”,甚至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公司在對外談判,希望將公司捆綁債務一起出售。一旦出售成功,便可順利償還員工的債務。
報道稱,2018年11月曾從海航內部員工處獲取了一份文件,文件顯示海航科技集團人力資源部在一封致全體員工的信中指出,海航科技集團不再作為產業集團建制,而是成為集團的一個事業部,人員和職能進行較大幅度縮減。并稱通過減員和實施可負擔的薪酬標準,使包括人工成本在內的管理費用顯著下降。文中提到,“對于大家所關心的理財項目兌付,請不用過分擔心,集團將保證所有理財產品的兌付,并按照兌付方案,履行兌付承諾。”
海航到底還會不會按承諾兌付,是投資者們目前最大的擔憂。
海航流動性危機仍待解
海航曾是“買買買”的旗手。始于2004年的全球并購將海航推向了多元化發展的快車道,在其巔峰時刻,坊間均稱“沒有什么是海航買不來的”,而這一切在2017年戛然而止。
2017年年中,海航開始爆發流動性危機。一方面海航集團頻頻甩賣資產,另一方面海航也借旗下互金平臺向員工和社會人士融資,填補債務窟窿。
2018年年底,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對外公布,自2018年起海航累計處理資產規模達約3000億元,未來海航還會陸續有不同批次的資產處置清單對外公布,等資產處置完,海航集團的負債率會降到50%以下。
海航集團2018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末該公司的負債總額高達6574億元,借款總額 5152 億元,上年末借款總額 5693 億元,借款總額同比變動超過30%,或存在逾期未償還借款且未達成展期協議。
今年3月底,陳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言,由于解決問題需要一個過程,資金缺口需要時間來逐步化解,因此2019年仍然是困難的一年:一方面債務到期需要剛性兌付,另一方面資產處置需要過程。“海航有優質資產,但也不能因為急于出手而賣白菜豆腐價。”陳峰說。
互聯網金融風險頻發
互聯網金融經過幾年的野蠻生長,在正值市場發展鼎盛時期時,早遇到了政策的“金融去杠桿”風暴來襲。2018年6月以來,互聯網金融風險頻發,不斷有P2P平臺出現跑路失聯,兌付困難,平臺密集爆雷,嚴重侵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2018年7月達到爆雷的高峰期,一周內有40多家P2P平臺接連爆雷,全國范圍內停業及出現問題的P2P平臺數量達到200多家。
從某種程度上講,互聯網金融并不具備傳統金融嚴密邏輯和嚴格的風控體系,在開放市場的同時,并沒有一個成熟完善的監管機制,最終導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運行處于混亂狀態。
這些打著“金融創新”旗號的P2P理財平臺,以高收益為幼兒,進行虛假宣傳、虛構投資標的、利用政策漏洞,為自身融資,致使投資人陷入了本息俱損的陷阱,給投資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創傷,同時也造成了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