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掃樓籌款”風波仍未消除,從事件被曝光之后的十多天以來,水滴公司“六上熱搜”,連發五次聲明,沈鵬和水滴此刻正站在風口浪尖上。
風波的導火索源于11月30日,有媒體曝光水滴籌線下服務人員在醫院掃樓式尋找籌款者,隨意填寫金額,按單抽成。事件一出,立即引爆了社交輿論,“消費愛心”、“公益還是商業”的爭論不絕于耳。當天,水滴籌立即停止了線下服務團隊。
12月9日,沈鵬在水滴發出一封內部信,一方面安撫員工情緒,另一方面宣布將重啟線下服務,開始“試運行”。這顯然是一個大膽的決定。水滴籌的風波并沒有完全“過去”,選擇這個時機恢復線下服務,要冒很大的輿論風險。
據水滴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其線下基層工作人員已擴大至三百多個片區經理,1.6萬多個志愿者,覆蓋了中國400—500個城市。水滴籌76%的籌款用戶來自三四五線城市,72%的捐款用戶來自三四五線城市。
作為一個成立3年多、融資超18億的企業,水滴籌這個大病眾籌平臺累計幫助近100萬人籌款達235億。但今年以來,外界對其模式頻頻質疑。
“審核漏洞”一直被看作平臺的致命傷,故意偽造病例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2019年11月6日,全國首例網絡個人大病求助糾紛在北京朝陽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定籌款發起人莫某隱瞞名下財產,并在水滴籌多個平臺進行重復救助,違反約定用途將籌集款項挪作他用,構成違約,令莫某全額返還籌款153136元并支付相應利息。
朝陽法院同時向民政部、北京水滴互保科技有限公司(水滴籌運營主體)發送司法建議,推進相關立法、加強行業自律,建立網絡籌集資金分賬管理及公示制度、第三方托管監督制度、醫療機構資金雙向流轉機制等,切實加強愛心籌款的資金監督管理和使用。
公開資料顯示,水滴籌陸續和不少醫院達成了戰略合作——醫院向水滴籌推薦在院治療的、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并協助驗證籌款所需資料,水滴籌則為大病患者提供籌款支持。
針對這場風波,水滴籌官方曾回應稱,水滴籌組建線下服務團隊的起因,是發現一些年紀偏大、互聯網使用水平較低的患者,在陷入沒錢治病的困境時,還不知道可以通過水滴籌自救。
許多人以為水滴籌進行針對個人發起的大病互助屬于慈善,應該歸慈善法管,實際上慈善法并沒有覆蓋這一領域。
慈善法規定,對于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尤其是網絡公開募捐活動)必須通過民政部認定的網絡平臺進行,受慈善法調整(監管)。但是諸如公益眾籌、大病互助基金以及個人求助行為等均無特別法律規定。
沈鵬微博截圖
商業與慈善之間的迷糊界限帶來的沖突,正在撕扯水滴籌。
網絡互助模式興起至今已逾5年,各大平臺累計會員超過2億。從誕生之初即充滿爭議,在公益和商業之間徘徊,網絡互助這一模式卻逐漸壯大,涉及資金也動輒過億。
所有的網絡互助平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門檻低,花零元或者幾元、幾十元就可以進入。一旦患病則可獲得10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的大病醫療保障金。無論是早一些的輕松互助,還是水滴互助,“花小錢治大病”似乎成了這類互助平臺的形象代言詞。
最近幾年,重病網絡互助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起來,和我國重病市場巨大的供需缺口密不可分。我國雖然已經建立起覆蓋率很高的醫保體系,但是基本醫保包含的重病相當有限,而且賠付上限也不高,并不能覆蓋重病支出。雖然也有很多人購買商業性質的重疾險予以補充,但是重疾險的費用不低,很多低收入人群難以負擔。所以,我國的重病市場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大量低收入人群如果遭遇重病,既不能完全依靠醫保,又沒有商業險可以保障,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只能束手無策。
這樣的現實,就給了網絡互助巨大的空間,無論是水滴籌還是相互寶,這種低成本模式一經推出,迅速成為很多低收入人群的救命稻草。但是,隨著規模越來越大,網絡互助的弊端也開始越來越明顯。
今年11月27日,支付寶旗下的大病互助計劃“相互寶”公布上線一周年以來的成績單:全國已有超1億人加入,累計救助了1萬多名身患重病的成員,其中近一半是80后和90后。
數據顯示,相互寶的1億成員中,三分之一的成員來自農村和縣域,近六成成員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在全國,參與相互寶人數最多的十個省份為河南、廣東、山東、四川、湖北、江蘇、湖南、安徽、河北、浙江。
伴隨著1億人的互保夢,相互寶同樣也遭遇著爭議。分攤費用越來越高,被拒賠的案例開始越來越多。
業內人士指出,網絡互助看起來很美,但實際存在不少不確定性,尤其是在規則修訂方面,普通會員難以有話語權。比如有的平臺最初以免費吸引流量,之后開始收取服務費,有的平臺則不斷修改賠付門檻和條件避免分攤過高等,大眾的權益難以保障。同時,網絡互助涉及金額往來巨大,平臺在運營時如何保障公平公正及防止監守自盜,都存在疑問。
無論是用戶上億的相互寶,還是剛剛起步的“點滴相互”和“美團互助”,在更高層面尚未對網絡互助未來的發展做長遠規劃與定位之前,解決掉那些明顯的缺陷才能守住這些用戶。業內人士稱,網絡互助現在需要的,是證明其能夠發揮社保的補充保障作用,而不是急著流量變現,想著靠用戶優勢在健康管理市場跑馬圈地。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發布的《相互寶社會價值研究報告》指出,“在未來,強化監管對行業規范管理和指導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互助面臨公益性和資本逐利性之間的權衡取舍,我們建議國家銀保監管部門、醫療保障主管部門和工信部門密切合作,建立高效的監管和業務指導機制,扶優限劣,防范風險,引導和放大網絡互助對我國社會保障的正面作用,成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有力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