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湖南郴州永興縣有母嬰店將蛋白固體飲料冒充嬰幼兒奶粉進行銷售欺騙消費者,導致多名幼兒患病。
目前,市場監管總局已責成湖南省市場監管部門對涉事商家進行徹查,依法從嚴從重處罰,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當地已組成工作專班,對該母嬰店依法依規進行全面調查。
母嬰店買的高價“奶粉”
孩子吃后停止發育
根據湖南經視的報道,近期湖南郴州永興縣多名家長發現孩子頻繁出現一些異常行為,帶著孩子去當地醫院就醫。
比如說,好好在玩耍的孩子,突然莫名敲打自己的頭,還一天好幾次;有的孩子皮膚都出現不明原因紅疹:有的孩子甚至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有的孩子的體檢報告更是顯示,12~18 個月生長曲線下降,遭遇半年的“發育停止”。
醫生在對這些孩子就診的時候發現:這些孩子雖然年齡段不同,但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長發育指標不達標,普遍存在維生素D嚴重缺乏、發育遲緩等癥狀,并依此診斷為“佝僂病”。佝僂病是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征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由于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紊亂。
面對醫院的診斷,家長們都很奇怪:孩子是家里的一塊寶兒,每一天都是精心照料,每頓飯都是吃好喝好,怎么還會營養不良呢?
在醫生們的仔細詢問下才知道,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曾在同一家“愛嬰坊母嬰店”,給孩子購買、食用了同一款“特醫奶粉”——倍氨敏。
但這根本就不是什么特醫奶粉,也不是嬰幼兒配方奶粉,而是一款“固體飲料”。
很多家長發現,喝了這款價格不菲的產品后,自己孩子的身高、體重都停止發育了。就是這款“固體飲料”,很有可能就是讓孩子遭遇發育不良和“佝僂病”的罪魁禍首。
“嬰兒奶粉”竟是蛋白固體飲料
有孩子已經喝了兩年之久
據家長透露,這款假冒“特醫奶粉”的“固體飲料”并不便宜,一罐400克的產品價格就要將近三百元,價格甚至超過了不少進口嬰兒奶粉。有家長表示:我現在工資才 2000 塊,小孩子一個月喝了 3000 多塊錢。
據了解,這些幼兒全都牛奶過敏,醫囑建議家長購買氨基酸奶粉給孩子食用。這些家長在當地一家愛嬰坊母嬰店導購員的推薦下,購買了倍氨敏。購買時,家長陳女士曾經感覺不對勁:“我當時有質疑,導購員告訴我,這是牛奶的另外一個簡稱,就沒有懷疑過。”
后來,多位家長發現不對勁,準備停用,卻遭到了愛嬰坊母嬰店導購員的勸阻,聲稱是家長給孩子喝的量不夠,要加大服用量。等家長發現“奶粉”是固體飲料,有的孩子已經喝了兩年之久。
固體飲料連奶粉都算不上
長期食用就是在坑娃
注冊營養師蔡華表示:“根據國家標準,固體飲料的蛋白質含量必須達到一個要求,但對于維生素、礦物質的量和種類是沒有要求的。把固體飲料當嬰兒的配方奶粉使用,就會導致維生素、礦物質的缺乏,從而造成一些疾病。”
那么,“特醫奶粉”和“固體飲料”的區別是什么呢?
“特醫奶粉”,全稱是“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專門為患有特殊疾病或者特殊醫療狀況的寶寶設計,不僅能保證孩子日常的營養攝入,還能避免不適反應的發生。
而“固體飲料”,則只是普通的飲用制品,在營養素的種類和含量上與普通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都相距甚遠,根本無法滿足孩子發育所需。
普通奶粉執行的 GB19644-2010 和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通則 GB25596-2010 中,均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做了要求。尤其是嬰幼兒配方奶粉,還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種類和含量有了明確要求。
而固體飲料執行的國家標準 GB/T29602 中,只有蛋白質含量達到 0.5%~1% 這一個要求。
也就是說,“固體飲料”在營養素的種類和含量上都與嬰幼兒配方奶粉相距甚遠,它連奶粉都算不上,更別提嬰幼兒配方奶粉!
原本需要喝定制的“特醫奶粉”來減少對嬰兒胃腸道刺激,更好的吸收和補充營養,卻被忽悠買了這些“假奶粉”。
商家故意將飲料當“奶粉”賣?
店內倍氨敏產品已集體下架
當家長胡先生找到賣給他奶粉的店長張莉娜時,對方承認奶粉都是她經手賣出的,自己也說了是“特殊奶粉”。可當家長告訴她,自己的孩子出現了癥狀,目前正在接受治療,這位店長立即改口說是自己口誤:“長期吃是沒有營養的,因為它只能改善。把特殊粉說成奶粉了,跟你道歉!”
隨后,家長們發現店內的倍氨敏產品集體下架。家長們再次質問張莉娜為什么把飲料當奶粉賣,她說:“兩年多了,我已經想不起來了。”
此時,其他店員在介紹這款產品時,話術也變了:“倍氨敏早就沒貨了,這不是叫奶粉,它這個東西沒有營養,你吃多了沒有壞處,但是也沒有好處。”
湖南郴州曾出現過此類事件
最讓人氣憤的是,這不是郴州第一次發生“特醫奶粉”騙局。2019年,媒體就曾報道郴州市第一醫院給家長開具“固體蛋白飲料”藥單的新聞。
2019 年 9 月,同一品牌倍氨敏,長沙一男童將其當作配方奶粉日常服用,導致體重下降、查處佝僂病。當時,湖南郴州多名家長連續投訴舉報稱,自己的孩子需要特殊醫用配方奶粉,卻被醫生通過處方推薦購買療效、營養成分存疑的固體飲料。據報道,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兩名涉事醫生被先期停止執業一年,醫院的便民藥房關停。
2020 年 3 月,十幾位患兒家長在“問政湖南”發表聯名信,要求政府處理郴州假奶粉“舒兒呔固體飲料”事件。對此,郴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回應稱,去年該事件發生后,政府在2019年12月已成立了專門調查處理組,近期責任方正在籌措資金支付損害賠償款。
而不僅是湖南,2019 年全國各城市,也均有類似事件發生。
2019 年 5 月,青島。某乳業公司在未取得特醫食品生產資質的情況下,生產銷售的名為“黃疸期小肽配方粉”“多種食物蛋白過敏期氨基酸配方粉”等產品,相關部門調查后發現,這些產品實際均為“固體飲料”。
2019 年 11 月,廣州。某大型醫藥科技企業旗下的總經銷公司,也因為涉嫌將“固體飲料”喬裝成“特醫奶粉”被媒體曝光。
2020 年 1 月,寧波。某食品公司也因為未取得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和生產許可,用“固體飲料”冒充能緩解過敏的“特醫奶粉”,被處罰 20 萬元。
這些固體飲料售價昂貴,不亞于一罐進口奶粉,為何能冒充“特醫奶粉”屢屢得手?
宣傳擦邊球+無良銷售
孩子家長防不勝防
記者在一些相關微博下面,看到諸如此類的熱評:“包裝上不是寫著固體飲料嗎?家長們也太輕信導購了。”“大人能不能有一點點常識和腦子。”
孩子們因為喝了“假奶粉”,已經受到了巨大的創傷,有哪個家長會愿意拿自己孩子的生命當兒戲呢?
在很多城鄉,本就沒有特別好的母嬰知識傳播渠道,疲于生活和工作的家長,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了解更高階的知識。
更何況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來自廠家和母嬰店的虛假銷售與宣傳。
1.產品包裝混淆視聽。
很多的“固體飲料”,在外包裝上充分暗示了消費者這款奶粉是適合奶粉過敏寶寶的“氨基酸配方”,由于資質不全的原因,又在外包裝上加上了“固體飲料”的字樣來躲避審核。
就拿倍氨敏來說,它的外包裝幾乎于普通奶粉一模一樣。商家用大字在外包裝標注“深度水解蛋白 & 無乳糖配方粉”,暗示這款食物是適合過敏寶寶食用的奶粉,看上去似乎完全符合醫生針對過敏寶寶的推薦。只有在外包裝右下角小字標注“蛋白固體飲料”。
用這樣的包裝和宣傳作為障眼法、打擦邊球,不仔細看,誰能留意得到?
2.母嬰店導購的“專業忽悠”。
財經媒體“燃財經”曾做過一篇報道《我在下沉市場賣奶粉》,文中提到:一個小店店主就是一個 KOL(意見領袖),他掌握著下沉市場的信任節點。他傳遞什么信息出去,推什么單品,他的用戶(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他的粉絲)就接受。
期間,也有家長對“蛋白固體飲料”產生過質疑,但愛嬰坊母嬰店給出的解釋是:“(倍氨敏)是店里最好的,銷量賣得最好的,過敏寶寶都是吃的這一個。”“(蛋白固體飲料)是牛奶的另一個簡稱。”
“燃財經”的調查中也提到:“下沉市場的母嬰店非常畸形,60% 甚至 80%、90% 的銷售額依賴奶粉。”
一款售價高昂,包裝和普通奶粉無異,母嬰店宣傳又和醫生建議似乎沒有什么區別的“特醫奶粉”,自然成為了小鎮母嬰店和家長們的“首選”。
3.線上虛假的“口碑”。
搜索關鍵字“倍氨敏”,在百度知道里有這樣一條問答。所謂的熱心網友對于“種太陽倍氨敏怎么樣”,給出了強烈地推薦:“深度過敏的寶寶可以吃這款”“過敏改善效果比較快”。
這對于本就不專業、病急亂投醫的家長們來說,根本就是孩子的 “無形殺手”!
市場監管總局:徹查永興縣奶粉事件
5月13日晚,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通告,要求湖南省市場監管部門嚴查普通食品冒充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違法行為。
近日,有媒體報道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愛嬰坊母嬰店將一款固體飲料冒充特醫食品銷售給牛奶過敏兒童,虛假宣傳特殊功能,涉嫌消費欺詐。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責成湖南省市場監管部門對涉事商家進行徹查,依法從嚴從重處罰,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
固體飲料是普通食品,不是嬰幼兒配方乳粉,更不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其蛋白質和營養素含量遠低于嬰幼兒配方乳粉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根據食品安全法,嬰幼兒配方乳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屬于特殊食品,在我國實行嚴格注冊管理和出廠批批檢驗,質量安全有保障。消費者選購嬰幼兒食品,要注意查看標簽標識,選購合適的產品。
當地已組工作專班全面調查
暫未發現有醫院和醫生參與
永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人介紹,目前永興縣已成立由永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衛健局等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工作專班,對愛嬰坊母嬰店依法依規進行全面調查。
同時,該縣對購買食用“倍氨敏”蛋白固體飲料的嬰幼兒,安排縣人民醫院進行免費體檢,對有癥狀的嬰幼兒進行臨床醫學診斷治療,并邀請營養專家指導輔助性治療。
5月13日,永興縣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稱,調查小組在盡力安撫患兒家長情緒,家長們提出的訴求是要求涉事門店及相關方賠償。目前調查小組暫未發現有醫院和醫生參與。
寫在最后
蛋白固體飲料,本不是什么有毒的食物。
家長們卻把它當作“奶粉”,甚至是“特醫奶粉”,給過敏的孩子食用,當作日常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營養來源。
我們沒有理由,去苛責這群疲于生活和工作,一心只為了給孩子吃最好喝最好的家長。
這完全是無良商家,對消費者的欺詐!這難道,不是一種過失的犯罪嗎?!
2019 年 7 月,《人民日報》就曾跟進調查、曝光,并發文呼吁,要加強特醫奶粉的市場監管,確保嬰幼兒食品安全。
可是不到一年,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又還有多少孩子,正遭受著這樣的不幸呢?
到底,誰來為孩子生命、為孩子的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