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一款為“拼購”的手機APP發布了“APP系統維護公告”稱,平臺所有會員需充值賬戶余額百分之五的金額來確認賬戶為無異常的正常賬戶,充值成功后搶單完成可隨時發起提現,并于當日到賬。
河南鄭州郝女士加入“拼購大家庭”微信群一個多月,拼購賬戶顯示為64430元余額未提現,她按照平臺公告轉入11835元后發現仍然無法提取。據她介紹,與郝女士一樣,陷入拼購“搶單”、“激活賬戶需充值”“連環套”的人數為64人,據微信群成員不完全統計,群成員被騙金額一千元到九萬元不等,共計被騙近百萬元,5月22日,他們向網警舉報了該手機APP刷單騙局,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拼購”刷單 “搶單”模式制造繁榮假象
郝女士4月中旬通過熟人介紹,了解到名為“拼購”的網絡刷單兼職,并被熟人加入了一個名為“拼購大家庭”的微信群,“多名自稱‘拼購’代理人的群成員每天都發布兼職刷單信息:搶單包賺不賠,對方稱,每天收益率為3%-5.5%,最快脫離風險的時間為15-30天,回本后之后的都是賺錢。”
據郝女士回憶,自己是一個80后寶媽,原本就沒有收入來源,微信群消息還不斷提醒她,“拼購與主流電商平臺均有合作,投資100元,30天賺150元,投資1000元,30天賺1500元,投資3000元,30天賺4500元,以此類推,投資5萬元,30天賺7.5萬元。”為了自證“拼購”刷單平臺的真實性,代理人還介紹,郝女士可以搜索“廣州視拼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這是一家2010年就注冊成立的合法公司。
4月15日起,郝女士通過“拼購”平臺充值3000元,次日傭金到賬80元,第二次充值6000元,傭金到賬212元,第三次充值10000元,傭金到賬435元。看到賬戶金額都能順利提現,郝女士放松了警惕,“疫情期間原本就沒有收入,再加上熟人頻繁介紹,同時代理人也發布識破騙局的相關信息,獲取了我的信任,最后也搶單后均正常收到了傭金。”
看到“傭金”順利提取,郝女士陸續邀請了十幾位親朋好友加入這個能掙錢的“兼職”,因為親朋好友加入“拼購”,郝女士也能得到他們搶單傭金的“提成”,算得上一筆可觀的收入。
郝女士回憶,一方面,郝女士“搶單”界面顯示,支付金額的收款人以及賬戶均為個人賬戶,另一方面,在“拼購”的微信群里,群成員中有好幾個“托兒”,不斷地進行搶單、曬傭金,制造了拼購刷單的虛假繁榮,“當傭金無法提出來,最后群成員從100多人變成了69人,我們才發現,原本發言積極的那些群成員都是托兒,他們通過這些假象,騙取了我們這些實際花錢搶購的群成員的信任。”
“激活賬戶才能提現”再設“套”
持續不斷的“搶單支付”“傭金返回”的操作后,郝女士期待頻繁操作能獲取更多收益。直到5月21日,“拼購”APP發布了一則“APP系統維護公告”稱,為保障平臺信譽及配合監管部門調查,平臺所有會員需充值賬戶余額百分之五的金額來確認賬戶為無異常的正常賬戶,充值成功后搶單完成可隨時發起提現,并于當日到賬。
郝女士21日15時,得知公告后,她意識到提現功能發生了異常,無奈之下按照平臺要求,又轉入了11835元。“當時我還有64430元的金額在賬戶中沒有提現”,她說,不能眼睜睜看著這些現金提取不出來,她將賬戶余額76266.14元操作提取的步驟,卻在22日3:58得到了“用戶提現被駁回”的提醒。
22日,“拼購”手機APP再次發布“特別通告通知”稱,“由于昨日(21日)監管部門介入,檢測到平臺部分會員涉嫌借助平臺為媒介惡意洗黑錢,導致昨日部分會員提現金融無法到賬”,而解決方案同樣為“為保障平臺信譽以及配合監管部門調查”,需充值賬戶余額。
因投入11835元“激活賬戶”后,郝女士的錢依舊沒能提現。在此期間,郝女士所在的微信群里已經有多位群成員質疑“無法提現”的問題,“拼購”微信群的代理人回應稱:“系統升級影響,過幾天就會正常”。
與此同時,微信群里有“代理人”告知“手機APP已經進行了更新”,該成員發送了更新版本的操作步驟,但多名群成員測試后并未更新成功,反而手機APP打不開了。
讓郝女士沒想到的是,不久后不僅手機APP無法打開,群內的幾名代理人也悄無聲息地退群了,此時,包括郝女士在內的群成員“才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
64位拼購兼職刷單損失共近百萬元
據微信群成員不完全統計,“拼購”成員64人,這些群成員損失一千元到九萬元不等,合計虧損942206元,其中,郝女士實際虧損了4萬多元。郝女士稱,她已于5月22日已向網警舉報了此問題,目前尚未得到進展。
“拼購大家庭”微信群里都是一些受騙的群友,他們這才意識到,之前“拼購”營造“搶單”的繁榮局面,導致群友們紛紛參與其中,提現失敗后又要求充值激活賬號,“拼購”在累積足夠的充值金額后,就將手機APP關閉“跑路”。
截至目前,這款當初讓郝女士他們點擊下載“拼購”手機APP的網站鏈接,已經無法正常打開,頁面顯示“已停止訪問該網頁”,而當初“熟人”聲稱可以做擔保的“廣州視拼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經“企查查”信息顯示,已于5月20日將股東、法定代表人以及企業類型進行了變更處理。
然而,郝女士“熟人”介紹的可以擔保的公司,其實在介紹之前就出現了不規范的情況:2019年12月,這家公司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系”被廣州市天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并于2020年1月被申請移出;2020年3月,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強制執行過3000元的標的。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廣州視拼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因“勞動爭議”于2020年6月16日在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郝女士在內的群成員希望得到網警的幫助,舉報了這個手機APP,“原本因疫情找不到工作,期待在家帶娃的空余時間期待有個兼職掙點錢,卻不曾想被騙了,現在只能期望網警早日偵破,嚴懲騙子,給出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