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斷了市場節奏,干擾了企業正常的經營秩序。經過近一年的陣痛,社會和企業心態逐漸穩定下來,必然會考慮在“疫情”常態下,如何應對現狀,面向未來。
“疫情”影響了生產,也影響著人們的心情,作為企業,特別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生產企業,在當前情況下,許多企業都開始把銷售力量放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直銷”,有的請明星“直播帶貨”,銷售方式變了,產品質量不能下降,更重要的是要銷售改善服務和售后服務,這樣才能增加“流量”,擁有更多“鐵粉”。但筆者發現,有一種售后就不是很“科學”:消費者在收到貨物后,經常又收到“小二”發來的“求贊”信息,請求消費者“可憐可憐自己”,要給他“五星”好評,這樣老板就認為他合格了。這就讓筆者為難了:經常是并沒有感到商品質量、物流和客服可以達到“五星”的級別,只是一般吧。但客服這一“求”,有時也心軟就違心給了“五星”,因為這樣客服就不發信息了。這讓人不由得想到在一些旅游景點,一些小商小販纏著旅客時的情景,買吧,不喜歡;不買又一直被糾纏無法正常游覽,大聲喝斥又不太斯文,反而影響旅游質量。

“求贊”、求“好評”,是網絡銷售平臺的一個設計“缺陷”,但后來被專業的“刷單”敗壞了聲譽,現在消費者不太容易會被網上商品的各種贊揚和好評引導了。對于“求贊”的店家,不知道這種求來的“贊”對增加流量、提升銷售業績能有幾何幫助;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消費者體驗不美好。
“疫情”造成的混亂和破壞力有目共睹,宏觀方面,全球供應鏈中斷,許多外貿企業停擺,訂單縮水或資金“斷流”,國家正在全力想辦法應對。作為企業,可能更多是從微觀方面進行策略設計。表現最直觀的是作為服務業的餐飲企業。
去年全國餐飲銷售總額超過4萬億,“疫情”讓人們“宅”在家里,對餐飲市場的影響十分巨大。但是,隨著“疫情”的常態化,業內企業隨機應變,不僅在食材采購上保證安全渠道,店內采取新的餐座距離、分餐公筷公勺,迅速開展線上零售,強力推進外賣業務等等,更是在具體服務上更貼近消費者。從一些報道看到,餐飲企業根據業態特點,發動員工就近開展營銷,精準開展小區服務。河北香河一家餐廳,就在附近各小區派發宣傳單,建立本餐廳客戶微信群。他們的菜品不僅豐富,而且還有半份專賣,3公里內全都可以免費送餐上門。消毒工作也做得不錯。這種機靈做法,真實反映企業頑強的求生意愿。

某種程度上,服務質量可以說是產品質量的延伸——你產品再好,服務不好,就不容易賣得好;一次賣得好,不見得以后能賣得好,這需要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保證,也需要服務者個人的真誠與耐心。產品或服務好不好,消費者心里自有份量,強求往往適得其反。
希望店家當然還有企業,在增加流量方面,想想更好的辦法,“求贊”不是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