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產品安全關乎每一位寶寶的健康成長,但日前一起疑似“大頭娃娃”事件又把兒童產品安全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一名5個月大的嬰兒,疑似因為使用了“噯嬰樹”品牌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后,出現了臉部腫大的現象,并伴有發育遲緩、多毛等癥狀。
事件一出,隨即引發廣泛關注,話題#嬰兒用抑菌霜后成大頭娃娃#沖上微博熱搜。在整個件事中,涉事產品“是否含有激素”成為各方爭執的焦點。涉事產品上面印著“(閩)衛消證字”,“消”字號和“妝”字號產品有明顯不同:前者由地方衛生部門審批,審批時間短,企業無須標出產品所有成分。后者由國家藥監部門審批,審批時間長,同時需要標明所有成分和輔料,管理嚴格。
“大頭娃娃”事件引多方關注
前段時間,一段疑似“大頭娃娃”的網絡視頻迅速引發了多方關注。視頻稱,福建漳州的一位孩子家長給5個月大的孩子使用了一款嬰兒霜后,出現了臉部腫大的現象,并伴有發育遲緩、多毛等癥狀。
發布該視頻的是一名網絡博主——老爸評測。在網絡視頻中,嬰兒母親表示,從孩子兩個月大開始就給孩子涂抹“噯嬰樹”牌“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不久后,孩子出現了多毛、臉腫脹發胖的情況。她還稱,孩子兩個月沒有長身高,身上多處長汗毛,發育遲緩,不會翻身,臉摸上去硬硬的。
這段視頻經網絡傳播后,引起多方關注,事件持續發酵。
1月8日,據@漳視新聞微博,當地衛健部門已責令該企業召回涉事產品,并對樣品等取樣檢測,企業已暫停生產,并通知經銷商下架涉事產品。
1月9日,福建漳州市衛健部門通報稱,涉及近日網傳“大頭娃娃”事件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開心森林”兩款產品共1200盒,分別銷往江蘇宿遷和連云港,目前正召回檢測。
1月11日,漳州市與連云港市衛健委互相通報了最新調查及掌握的情況,并召回了涉事企業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的129盒產品,其中,“益芙靈”97盒,“開心森林”32盒。
抑菌霜檢出超高激素含量
發現孩子異常后,家長曾帶嬰兒到醫院輾轉做全套檢查,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醫生指出孩子是否使用激素藥膏,孩子媽媽表示,只給孩子涂抹過一種抑菌霜,產品上標明的是0激素添加。
隨后,家長聯系上了這名網絡測評博主,該博主將“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及同廠家的另一款嬰兒霜“開心森林”送給專業機構檢測,檢測結果均含有超過30(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款嬰兒霜的使用說明書上均顯示,產品適用范圍為皮膚表面抑菌及日常護理。
為何一瓶普通的“嬰兒霜”中,會檢測出大量激素?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孫建方表示,激素有消炎的作用,但使用激素有嚴格的標準。“如果要敷用在臉部,成人需用弱效的,少數嚴重情況可使用中效的,且不可超過10天。”
該博主在視頻中提到,他去了3家母嬰店詢問發現,只要顧客提到孩子皮膚紅腫發炎,店員就會直接推薦這款嬰兒霜。當顧客表示想要別的產品時,店員會說只有這款賣得最好。
孫建方稱,孩子吸收了過量的氯倍他索丙酸脂會導致柯興氏綜合癥,出現臉腫、多毛、紅斑、骨質疏松等多種癥狀。要想徹底根治,只能采用緩慢停藥的治療手段,停了數月數年后,才能慢慢恢復。孫建方強調,只有在藥品中,經過臨床實驗后才能添加有治療效果相應劑量的激素,而在帶有“妝字號”的化妝品和帶有“消字號”的消毒用品中,是不允許添加過量激素的。此次曝光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屬于衛生消毒用品,里面的激素含量大大超出了添加標準。
廠商稱產品不含激素、抗生素
據了解,“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的生產廠商為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噯嬰樹”為旗下品牌,該司于2017年成立,注冊資本為1000萬人民幣,注冊地為福建漳州,經營范圍主要包括衛生用品[抗(抑)菌制劑(液體、膏劑、凝膠、粉劑)(凈化)]的生產、銷售;發用類、護膚類、香水類、美容修飾類化妝品的生產、銷售;化妝品、日用品百貨、一類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的銷售;中藥飲片的研發、生產、銷售在得知孩子家長在網上發布“寶寶使用其生產的抑菌霜導致異常發育”的信息后,其有關負責人警告孩子家長“不要亂講”,并公布了一張產品“0激素”的公告及產品檢測報告。
據上游新聞1月7日報道稱,2019年5月7日,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公司曾在其官方微信號上公布一份“權威檢測報告”。根據2019年3月6日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出具的多份委托檢查報告,其中,“歐艾牌抑菌霜”、“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檢測結果正常,該公司稱結論:噯嬰樹產品不含激素、抗生素。
不過,1月8日,記者在查詢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公司公眾號時,則顯示“已無更多消息”。同日,涉事廠家回應封面新聞稱,自家產品沒問題,懷疑家長系利用短視頻平臺炒作,并稱目前已下架產品送檢衛健委。
“消”字號產品不具備療效
針對該起事件,專家建議,家長們不要購買以及給寶寶使用“消”字號面霜,因為很可能和這次的問題嬰兒霜一樣,添加一些抗生素、激素。據悉,以上兩類產品均取得“(閩)衛消證字”許可證號。
據了解,消字號是經地方衛生部門審核批準的衛生批號,不具備任何療效,屬于衛生消毒用品范疇,檢測指標主要為殺菌作用。消字號僅有消毒功能不具備治療效果,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不應該對“消”字產品做任何有療效的宣傳。
消字號產品的申報審批,由申報單位向所在地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批即可,并不需要做臨床藥效及用藥安全等實驗,費用較低,在幾個月甚至更短時間便可獲得批準上市。
而國藥準字號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審批,要經過一系列的測試、驗證環節,如:藥理、病理、副作用、臨床驗證等。確保安全有效后才有機會獲準上市,整個過程需時也將近5~10年。
事實上,市場上有很多企業,在未取得“藥字號”產品備案的情況下,以“消”字號產品的身份在市場上大行其道。而“消”字號產品不是藥品,也不能用于皮膚病等疾病的治療。正是利用了消費者對這些條例的不了解,一些企業才能假借“消”字號之名,賺取暴利。
在此,《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進行自我治療時,一定要留意產品批準文號,嚴格區分“國藥準字號”和“消字號”產品,不要輕信導購人員的推薦,把消字號當藥使用,另外不要使用有關眼、鼻等重要部位的消字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