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質量萬里行 雷玄
近年來,教育培訓消費發展迅速,問題也層出不窮,特別是“機構跑路”等惡劣事件對消費者權益造成極大損害。資本裹挾之下,中國在線教育行業野蠻生長,亂象橫生。
解決教培行業的預付費難題,受社會各界關注。
有在線教育培訓行業的業內人士稱,4月開始,接連出臺的一系列文件和愈來愈快的監管公告,更是直接釋放了明確且強烈的監管信號,這無一不表明教育培訓機構的最強監管時代要來了。而最強監管時代,首先體現在資金監管方面。
“瘋狂砸廣告”的教育培訓市場
在傳統的消費市場,預付款消費能夠讓商家在短期內籌得大量資金,并將這些資金用于擴大經營,解決現金流不足的問題。但是這筆資金并非商家對價交換得來,而是基于消費者對其信賴預收得來,消費者對這筆資金的使用情況掌握不夠及時、清楚。在商家資金鏈正常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接受商家的產品或服務,一旦出現資金斷裂,就像多米諾骨牌一般頃刻倒塌,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
受疫情因素影響,教育培訓行業創歷史記錄的融資總額背后,則是教育培訓機構品牌之間的廣告大戰,在公交站臺、樓宇電梯、衛視綜藝以及各大互聯網平臺,隨處可見教育培訓機構的廣告。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在線教育投融資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在線教育共發生111起融資,總金額超53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7.37%,超出2016年至2019年4年的融資總和。
不少教育培訓機構的品牌廣告營銷已經成為在線教育的主戰場,多家在線教育平臺在內容、產品研發上的投入遠遠低于在廣告營銷的投入。
以5月21日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擬赴美上市的掌門教育為例,在更早的2020年9月,該公司宣布完成了由Vision Fund、元生資本、CMC資本等機構參與投資的4億美元F輪融資。
從提交的招股書看,掌門教育2019年收入26.687億元,2020年收入為40.184億元,同比增長了50.6%。即便較2019年凈虧損同比大幅收窄32.7%,但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凈虧損仍達到10.12億元。
與諸多教育公司一樣,掌門教育的營銷費用成為虧損的重要原因,2020年達到25.77億元,較2019年仍有所增長。
然而,監管部門對教育培訓預付款資金的政策,給出過明確要求。
早在2018年8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校外培訓機構培訓時間不得和當地中小學校教學時間沖突,實事求是地制訂招生簡章、制作招生廣告,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2020年7月,為進一步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服務行為,教育部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了《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再次明確要求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或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線上培訓機構按課時收費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60課時的費用。
從資金監管開始規范
隨著在校教育培訓機構數量的“火速”壯大,今年以來,關于教育培訓機構資金監管的政策頻出。
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下稱“《實施條例》”)靴子落地,并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5月17日,教育部召開會議就《實施條例》的有關情況進行解讀。《實施條例》多次提及職業教育,而在第九條重點提及,“國家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舉辦或者參與舉辦實施職業教育的民辦學校。”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5月21日召開并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會議強調,要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要明確培訓機構收費標準,加強預收費監管,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
對教育培訓機構的資金嚴格監管,已從北京鋪開到全國。
5月21日,“首都教育”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北京銀保監局四部門聯合發布《北京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機構預收學員培訓費的,須采用銀行存管模式開展資金監管,從資金流入、資金沉淀、資金劃撥等各環節進行全過程監管。
值得關注的是,辦法明確提出,教育行政部門對機構實施差異化監管,對收退費規范、預收費風險低的可減少檢查頻次;對退費投訴集中、預收費風險高的進行重點監測,加大檢查頻次和力度,督促機構合規經營。該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而在這一試行管理辦法出臺以前,北京已有多區在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方面有所動作。
今年1月14日,石景山區教委向社會公開發布“石景山區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和服務平臺”校外培訓機構注冊名單,首批51家校外培訓機構納入預付費監管平臺接受實時監管。3月,海淀區教委聯合有關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外培訓機構預付費資金監管的通知》,要求在海淀區全面實施校外培訓機構預付費資金監管,培訓機構預付費必須100%接受監管。4月7日,房山區教委與工商銀行舉行了教培資金監管項目簽約儀式,這意味著房山區的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也正式落地。
5月22日,江蘇省無錫市提出將在國內率先開展教育培訓預付資金信托監管模式試點。一是利用信托獨有的財產隔離功能,使預付資金獨立于收付雙方,從源頭上防范機構“跑路”;二是發揮信托公司根據約定條件向培訓機構劃款或向消費者退款的事務功能,保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強監管下,消費者仍需謹慎付款
對教育培訓機構的資金監管政策的出臺,從目前來看,無非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傳統的預收款方式中,指經營者先向消費者收取商品價款或者服務費用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在此之后約定的一定期限內再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以預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不屬于即時結清的現貨交易,實踐中常會使得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承擔較大的交易風險。
作為普通消費者,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在教育培訓類消費中仍應“多留個心眼”,謹慎付款。
一是消費者根據自身實際需要,理性參與,不要被商家的推銷讓利所誘惑,不能因商家的優惠幅度大就忽視了潛在的風險。
二是充分了解查看經營者營業執照和相關許可證件、經營情況,盡量選擇具有一定規模、市場信譽好、經營狀態佳的企業。
三是不要輕信商家的口頭承諾,最好簽訂書面合同,同時要看清合同條款內容,事先約定雙方權利義務,明確約定使用范圍、期限、服務內容、退款條件和違約責任等,特別是資金款項的約定,遇到約定不清或不公平、不合理條款應及時提出。
四是保存證據,勇于維權。消費者辦理預付式消費卡后,要索取票據,留存好購物發票憑證、服務約定合同、消費記錄憑證等,便于在發生消費糾紛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