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是為了發東西、收東西,流程就是有人發件、有單號,最后有人簽收,期間你要想查一下物流信息,看看東西到哪了,也都能夠查得到。現在有的快遞,流程都是一模一樣的,但卻沒有東西可收。江蘇省無錫市的林先生從網上買了一部手機,但并沒有收到貨,卻又能查詢到物流信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江蘇無錫:消費者網購價值5000元手機遇意外
林先生是江蘇省無錫市一家網店的工作人員,因為覺得自己的手機老舊了,他打算從網上買一臺新手機。
跟平時網購一樣,林先生填寫好收貨地址、聯系方式等相關信息,在網上進行支付后就等著快遞送貨上門。林先生根據運單號從網上查詢到物流信息,然而他并沒有收到貨,顯示卻是由門衛代收,而林先生的公司并沒有門衛。
“我去聯系了賣家,那邊也不回信息,一直在拖,過了兩三天之后我就去報警了。”無錫市梁溪區警方接到林先生的這個報案后,立即展開了調查。警方調查確認林先生沒有收到包裹,也不存在代收或冒領的情況,那么快遞公司官網上顯示的完整物流信息,包括簽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江蘇無錫市梁溪區公安局網安大隊民警陳俊表示,在調查了這個包裹的發件人跟發件電話,發現發件人的姓名是假的,電話號碼也是空號。
警方經過查詢資金的流向后,發現賣家已經把這筆款項層層轉出,最終流到境外。林先生向警方提供的他和賣家的聊天記錄以及交易明細可以看到,賣家對林先生的遭遇解釋稱這是代理商發貨的當天有在淘寶刷單,所以誤把林先生當作淘寶刷單用戶。警方通過對快遞公司的走訪了解到,像這樣沒有物品卻又顯示真實快遞單號的特殊快遞件,快遞行業統稱為空包。
記者注意到,一般來說空包件有真實的快遞單號,甚至可能有真實的物流信息,但包裹本身卻是名不副實,有的僅僅是一張紙,有的僅僅是一個快遞袋,有的連包裹都沒有,只是一個快遞單號在官網上顯示的一串虛擬物流信息而已。據悉,無錫警方調查林先生的空包案時,全國其他地方廣東、云南等地公安部門也先后接到十幾起類似的報案。
“空包”網站超兩千家
無論是對快遞行業的外圍走訪,還是各地頻繁的空包案件報案,都表明空包現象在快遞行業司空見慣,那么這些空包快遞究竟是從哪來的?無錫警方進一步展開深入調查。
為了深入了解這些網站是如何運行的,警方隨即在幾家空包網站上下單,購買快遞單后做進一步調查。調查結果發現這些網站不需要發送真實的物品,只要花錢買一個快遞單號,對方不僅可以提供不同快遞公司的快遞單號,而且還偽造相應的物流運行信息,給人以物品真的寄出或者寄到的假象。
這2000多家空包網站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很多網址的域名都包含KB,也就是空包這兩字的首字母。另外,很多空包網站對應的站長郵箱完全相同。而這些空包網站的后臺數據,很多都和電商平臺的店鋪刷單有關。
江蘇無錫市梁溪區公安局網安大隊查獲的其中一個空包總站的后臺數據,在這一到兩年的時間之內,總共發了六億多個空包。警方根據查獲的資金流水發現,掛在空包網站上面的支付寶賬戶,其中一個支付寶賬戶在這一年多,資金凈流入有一個多億。
警方對這2000多家網站域名進行深入偵查后,發現了隱藏在背后進行操控的幾個犯罪團伙,最大的是廣州一家公司占總量60%~70%,其余的是廣西一家公司在掌控。隨后,警方實施了抓捕行動。在抓捕現場,其中一個空包網站的犯罪嫌疑人李某交代了整個犯罪的操作流程。
據悉,這2000多家空包網站一方面為電商平臺店鋪提供大量刷單服務,幫助這些網絡店鋪假買假賣,制造虛假交易量,提高店鋪或商品的排名,欺騙消費者;另一方面這些空包還可能涉嫌網絡詐騙、洗錢等犯罪行為,侵害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嚴重擾亂市場和社會秩序。
“空包”單號隨意綁定快遞信息
經過調查,無錫警方發現有2000多家空包網站。這些空包網站能夠讓人相信物品是真的寄出或者是寄到的假象,是因為有快遞單號,這串數字在相應的快遞公司系統里,都能夠查到,那么這些真實存在的快遞單號到底是怎么來的?
據犯罪嫌疑人王某交代,購買空包單號的商家只要提供收件人、發件人等訂單信息,那么,快遞公司相關人員就會把真實的快遞單號和這些空包進行綁定,并導入相應的快遞公司物流系統。
正是由于快遞公司的介入,讓電商平臺的網絡店鋪刷單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這些大量虛構的產品成交量在電商平臺發布成交信息,讓消費者產生商家的產品質量好、銷售量大的假象,嚴重侵害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
江蘇無錫市梁溪區公安局副局長張浩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本案中的三個犯罪團伙壟斷了全國80%以上的空包市場,他們通過售賣空包單號非法牟利上億元,并且形成了一條新型的網絡黑產犯罪產業鏈。也就是上游提供快遞內部空包單號,中游架設網站非法買賣單號,并且上傳到快遞系統服務器,形成虛假的快遞物流流轉記錄。下游就是利用空包單號進行刷單、購物詐騙等違法犯罪。
據了解,無錫警方歷時一年多查處的空包案件,在全國十幾個城市蔓延,涉及十幾家快遞公司,這是全國首例把空包打停的案件。三個犯罪團伙的犯罪嫌疑人,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目前均已被提起訴訟。
對很多商家而言,流量就是金錢,就是信譽。但部分利欲熏心者為了獲取流量,不是鉆研如何提升商品品質和服務質量,而是鋌而走險,通過買賣空包的方式刷單炒信,并且由此形成了一條黑色利益鏈。但假的真不了,一旦揭開上面的偽裝,其商家的信譽也就不攻自破,弄虛作假可以得逞一時,但絕不會得逞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