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刺客”戳中平價消費 消費者只想要“雪糕自由”
2022-07-11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 點擊:次
炎熱的夏天,很多人家里的冰箱都會囤一些雪糕冰淇淋用來解暑。
不少80后或許還記得,小時候買一根冰棍兒只要6、7分錢,當時不少小伙伴兒家里床鋪下都藏了一堆“鋼镚兒”和“毛票”,夏天放學的時候,就會把在校門口賣冰棍兒的阿姨團團圍住。
時過境遷,賣冰棍兒的阿姨早就開起了超市,而現在的大小朋友都可以從網上直接下單購買。
最近,網上也出個新的名詞:“雪糕刺客”。
雪糕“明碼標價有多難”
在社交平臺上,有一些網友們分享自己購買雪糕的經歷,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雪糕明碼標價有多難”。
有網友調侃:“以前覺得巧樂茲貴!現在只敢吃巧樂茲!”“真的很需要標價,我吃雪糕是讓我涼爽一下,而不是讓我的心涼。” “4塊買了個雀巢的糯米糍,要不是好久沒吃過糯米糍了一直在惦念著,我真想給自己兩坨,四塊錢買兩嘴雪糕。”
相信有不少消費者最近碰到了這樣的困擾,在一些超市冰柜里想要選購雪糕,發現有好多你叫不出的名字,當然還有你不知道的價格。
帶著這個困擾,記者走訪了離家附近的三家小型超市,發現其中一家超市在冰柜上并沒有詳細標出價格,一家只是在冰柜上貼出了空白的價格標簽。
空白的價格標簽
記者詢問超市工作人員,他們解釋稱,由于種類太多,還沒來得及打好標簽,如果想知道具體價格,他們會在超市的系統平臺里查詢再告知。顯然,這么多種類的品牌,這些標簽看起來并不夠。
面對琳瑯滿目的雪糕,如果沒有明示價格,消費者想購買價錢便宜點的,可能通常會根據過往的購買經驗,而想要購買一些其他不熟悉的品牌,就發現對口味和價格完全陌生。
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有的超市在冰柜上的雪糕價格標簽很清晰,擺放和陳列都相對整齊和規范。
在一些社交平臺上,有網友分享看到的冰柜雪糕標價,密密麻麻的價格對應著各種雪糕,布滿整個冰柜。還有商家將所售的雪糕包裝袋,盡數掛出、貼上價簽。
不少網友呼吁:應該全國推廣,建議每一種雪糕都需要有自己的標價。部分人表示,“太棒了,避免遇到‘雪糕刺客’,不然買到死貴的雪糕還只能死要面子地買單,傷不起。”
關于“明碼標價”,前不久,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下簡稱“規定”)。據悉,該規定將從今年7月1日起施行,一系列“虛假標價”行為被明令禁止。
記者了解到,在明碼標價方面,《規定》明確了經營者在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時,應當標示的主要價格要素和遵循的標價原則,并對通過網絡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明碼標價形式作了比較靈活的規定。授權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在充分保障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可以規定特定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標示的價格信息,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
“平價雪糕”為什么越來越難買到
記者走訪的超市里,發現3元以下的雪糕品牌種類并不多。
前不久在居家辦公期間,記者所在小區微信群里也專門有個雪糕群,不過種類較少。像什么“小布丁”、“苦咖啡”越來越少。群里的小區居民,大都喜歡“老冰棍”,但是每次都要搶購,數量也不多。
不少消費者會有這樣的感覺,雪糕的價格為啥一下漲了這么多?
雪糕的漲價,到底是真正意義上的消費升級?還是師出無名的行業合謀?消費者們在“吃不起”和“看不慣”之間,還能追回失去的“雪糕自由”嗎?
雪糕品牌漲價,原材料上漲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統計稱,2008年到2020年,冰激凌生產所需的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價格上漲了大約80%左右。如果雪糕企業不漲價,確實是難以生存的。另一方面,如今人們更追求健康,對于代可可脂、人造奶油等敏感。不少品牌追求“原料升級”,選擇純正牛乳等,也增加了原料成本。
除了原材料上漲導致的漲價,也離不開品牌營銷方面的成本,對漲價的影響。據報道,有為蒙牛、伊利等相關雪糕品牌代理生產廠商指出:“這幾年雪糕的制作工藝也在進步,生產的原材料也漲價不少,現在的雪糕賣得更貴也正常。但是生產一支高品質的牛奶雪糕,包括冷鏈在內,成本價大概也只有7元到8元。”
而這兩年,以文創雪糕為例。景區的文創雪糕同質化已經越來越嚴重了,樣式像冰箱貼,口味和三四塊的雪糕也差不多,但就是因為融入了景區的文創元素,售價就能十五元起步。
也有分析認為,雪糕這種商品是經濟學上消費彈性比較小的一種商品,這是因為大家在夏天吃雪糕的時候,往往在那個場景中是一個消費剛需的狀態,所以往往大多數人買雪糕在乎的是口味和好吃與否,價格因素在大家的消費主導因素中不多,所以很多店主也就利用大家的這種消費心理,通過進貨更多的高價雪糕來推動自身利潤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雪糕品牌紛紛“高端”市場
據GlobalData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人均2.9kg的冰淇淋消費量,雖高過亞太平均水平(2.1kg),但與全球4.5kg的人均冰淇淋消費量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過去30年,雪糕市場從未像今天這樣熱鬧:外有哈根達斯、和路雪、雀巢等知名品牌,內有伊利、蒙牛、光明等老牌廠商,還有雨后春筍般崛起的鐘薛高、馬迭爾等國民新銳。原來國內雪糕這個賽道,高端品牌主要是以哈根達斯、夢龍、和路雪等海外品牌為主;中低端局主要以蒙牛、伊利、光明、五羊等傳統國產品牌為主。
今年5月29日,由茅臺與蒙牛聯名出品的三款茅臺冰淇淋在貴陽首發上市。三款茅臺冰淇淋包括青梅煮酒、經典原味和香草口味,價格每份分別為59/66/66元。有人認為價格太貴了,勸退,也有不少人想嘗鮮。有網友還表示:喝不起茅臺,但是可以省吃儉用吃個茅臺冰淇淋。
在雪糕、冰淇淋品牌跨界大亂斗的現如今,中國冰淇淋市場已達到1600億水平,穩居全球第一。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5年-2021年,冰淇淋行業的市場規模由不足900億增長至1600億,6年間累計上漲超90%。
2021年,伊利冷飲業務實現營收71.61億元,同比增長16.28%;蒙牛冰淇淋板塊2021年營收為42.402億元,同比增長61%。這兩大品牌還在不斷收購品牌、投建工廠。蒙牛收購了東南亞冰淇淋領先品牌艾雪,伊利則是在印尼投建了單體最大的冰淇淋工廠。
以蒙牛與北京環球影城小黃人“跨界”為例,在北京環球影城試運行期間,蒙牛冰淇淋工坊單店日銷售額超過12萬元,已超過哈根達斯在中國的單店最高日銷售額。
今年618期間,在京東超市,6月17日晚8點,開場十分鐘,冰淇淋的成交額同比增長達8倍。天貓數據顯示,1小時和路雪賣出了10萬支夢龍。據統計,今年京東的的品牌Top榜品牌有伊利、蒙牛、八喜、鐘薛高、可愛多、meiji、和路雪、雀巢。從榜單看出,冰淇淋行業的頭部品牌基本都出現了。
經濟學家凡勃倫提出,消費者對于商品的需求程度,會因為標價高而增加。換句話說,就是人們更愿意為高價的商品付費。
對于雪糕來說,在大眾眼中一直都是接地氣的平民食品,每個人對“貴”的感知都不一樣,相信大多數人眼里的平價雪糕,肯定不是兩位數起步的那種。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