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也要提防“假醫美”
2022-12-05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今年脫口秀大會上Rock講了一個自己去做醫美項目熱瑪吉的段子。“熱瑪吉”對于大多數沒有美容經歷的消費者來說,聽起來還很陌生。在“容貌焦慮”盛行的當下,越來越多人重視自身的外形條件。隨著近幾年“顏值經濟”不斷增長,正在逐步轉化為消費者對美容的實際消費需求。
根據《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2021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約2274億元,比2020年增長15.10%,預測2022年規模約2643億元,增速超過16%。
愛美本是人的天性,不過在追逐“美”的過程里,一些消費者往會掉進充滿陷阱的騙局當中。
5年間醫美投訴量增長近14倍
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到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從483件增長到7233件,5年間投訴量增長近14倍。其中,虛假宣傳、非法行醫是涉訴醫美機構的兩大突出問題。根據投訴數據分析顯示,當前醫療美容存在以下主要問題:部分醫美機構證照不齊全,未取得醫美經營許可或超范圍經營;機構工作人員不具備執業資格,操作不規范;醫療產品渠道不明,部分醫美機構使用假貨、水貨針劑以及山寨設備等;醫美效果難以評估,服務質量與消費者預期仍有較大差距。
此外,據電訴寶平臺信息顯示,網絡醫美投訴主要集中在整形失敗、使用“三無”產品、產品真假摻雜、返現誘導、整形日記造假、無證行醫、“美容套路貸”和售后問題這八個領域。
從近些年各式各樣的美容產品來看,肉毒素、玻尿酸等注射類醫療美容產品的水貨肆行也進一步刺激著醫美培訓亂象的惡性循環。正如央視315晚會曝光“培訓結束后,學員可通過醫美藥品批發商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拿到各種針劑,再加價給顧客注射。
在醫美糾紛中,有一些醫美機構推出高昂的全流程服務套餐,比如保養液、調膚啫喱等,宣稱用于鞏固療程效果。一旦消費者質疑醫美效果,醫美機構往往以“治療結束后沒有配合長期使用后期保養產品”為由,拒絕承擔后果。
近期,廣州警方破獲了一起非法生產銷售假醫美針劑案,現場查獲假冒肉毒毒素、玻尿酸等醫美藥品、醫療器械成品5000余盒、半成品6萬余盒,涉案金額4500余萬元。
在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公布了該省非法醫療美容十大典型案例,在“美麗陷阱”中,部分“黑醫美”“假醫美”為牟取機構及個人利益,無相應資質非法制售使用玻尿酸、超聲刀等藥品、醫療器械,同時部分生活美容機構違規開展微創、非法醫療美容,導致危害消費者健康的事件時有發生,給消費者的醫療安全帶來較大隱患。
據相關了解,在醫美整個產業鏈上,醫美機構普遍缺乏對上游的議價權,又要向下游的平臺支付巨額的營銷成本。其中又以中小型的民營醫美機構最多,他們占到了市場中超過九成的比例,是市場的主流,也成為支撐起第三方互聯網平臺的重要力量,這一群體正面臨監管政策收緊的沖擊。
最近幾年,為了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以直客為渠道的醫美機構會選擇不斷地通過加大營銷費用購買流量,特別是在當下醫美機構數量眾多、市場泥沙俱下的情況下,即便是大型的民營醫美機構要從市場中脫穎而出也要面臨更高的營銷成本。
加強醫療美容監管
醫美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與此同時,非法機構、無證醫師以及假冒產品等亂象頻出,屢受詬病。全國醫美機構由于醫生少、需求大,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醫療機構通過虛構夸大醫生資歷、醫美機構資質榮譽等方式,欺騙、誤導消費者,給消費者以服務品質保證的假象。一些從業人員無相關資質違規營業,給消費者造成傷害。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擁有醫療美容合法資質的機構大約有1.3萬家,然而,根據艾瑞咨詢統計,超范圍經營的醫療美容機構數量超過2000家,非法經營的醫療美容機構店鋪數量達數萬家。而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的數據,我國醫療美容合規從業人員約1.7萬人,非法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
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等18部門近日印發《進一步提高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行動方案(2022—2025年)》,其中提出“按年度提出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推動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進。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
今年10月中旬,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價格監督檢查和反不正當競爭局發布《醫療美容行業虛假宣傳和價格違法行為治理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治理工作指引》),清晰地指向醫療美容服務的傳播宣傳與定價收費。
從內容上看,《治理工作指引》中的前8條幾乎覆蓋從信息源到傳播媒介、受眾,再到反饋機制的傳播全鏈條,比如不得利用網站、自媒體等網絡手段對醫療美容機構的資質榮譽、醫生資質資歷、醫療美容產品功效等內容進行虛假商業宣傳;特別是不得通過平臺推薦、網絡文案、“種草筆記”等方式偽造“口碑”,或者利用直播帶貨、炮制話題、制造虛假輿論熱點等方式,實施虛假營銷互動。
同時,《治理工作指引》后6條從靜態規則和動態機制上,基本上控住了醫療美容行業主要的定價漏洞,比如要求進行明碼標價;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標明的價格。
新規敲定,沖擊波再次席卷近年來本就持續處于“最嚴監管季”的醫美行業,許多業內人士將2022年視作中國醫美行業的“合規元年”。
10月的新政并不是醫美行業第一次迎來監管潮。
2017年七部委聯合整治醫療美容機構的假貨和水貨,開啟對醫美產業的整治。2021年6月,國家衛健委和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印發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要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和使用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藥品、器械等行為,嚴厲打擊虛假醫療美容類廣告、信息以及不正當競爭行為。同年11月份,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隨后公安部也對醫美領域的制假售假、非法從業、發布虛假廣告等違法犯罪活動進行整治。
分析認為,監管沖擊下的醫美產業正迎來成長的陣痛期,上游生產環節的進入門檻越來越高,中游的醫美機構和下游的醫美互聯網平臺兩級分化的現象或將日趨明顯。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報顯示,今年1-10月,全國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辦各類不正當競爭案件7027件,罰沒金額4.2億元。其中,涉及醫美領域案件277件,罰沒金額1374萬元。
國家衛生健康委頒布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對醫療美容服務機構、主診醫師、護理人員資質等都有嚴格規定。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在接受醫療美容服務前,應認真考量醫美機構及從業人員的資質、信譽,充分了解相關風險,審慎作出決定。”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