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美容:回暖勢頭明顯 消費亂象抬頭
2023-04-12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隨著經濟水平提高,消費和生活觀念的改變,中國美妝市場規模逐年增長。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2月,化妝品類零售總額656億元,同比增長3.8%,實現自2022年8月以來的首次正增長,化妝品市場回暖勢頭明顯。
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上,關于美妝美容消費的投訴近兩千例,其中美妝消費投訴占比7%,美容消費投訴占比58%,護膚造型投訴占比49%。記者通過分析投訴案例發現,在美妝美容消費領域存在著網購維權不暢通、美容服務不規范、預付消費不退款等問題。
美妝市場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大盤復蘇之下,彩妝率先起跑。
在生機盎然的春日里,明艷的妝容讓人心情更加愉悅,社交更加自信。受益于消費及社交場景的全面放開,2023年第一季度彩妝消費率先起勢,吹響了美妝市場復蘇的號角。
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3月中旬,平臺彩妝銷量環比增長6.24%,其中唇妝、眼妝產品增幅最為明顯,環比增長15.3%、18.6%;地域方面,一線、新一線城市的美妝銷量增勢突出,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美妝銷量環比增幅在20%~40%之間,成都、重慶的增幅均超過80%。
趨勢二:消費需求精細化,細分賽道被看好。
隨著消費者需求精細化,越來越多的美妝品牌進一步拓展產品線,捕捉細分賽道機會。同時,消費者對化妝品的認知快速提升,對品牌的產品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需求精細化還體現在消費場景+風格上。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圈層化、多元化、精細化,美妝個護品牌逐步通過不同情感、場景的話題創新打破圈層邊界,擴大品牌影響力。
趨勢三:品質消費占上風,減法護膚成熱點。
據某平臺消費者調研結果顯示,近一半受訪消費者反饋,過去三年消費心態趨于平靜,選擇更加理性,更加關注產品品質,“以前火什么買什么,現在寧缺毋濫,會選擇品質好且適合自己的產品”。消費者對于美妝個護產品品質和細節的追求,體現了典型的悅己生活態度。
與此同時,不斷變化的生活方式正在重塑消費者與美妝個護的關系。在環保意識、健康主義的影響下,消費者越來越青睞原料天然、成分安全的產品。在妝容上,更多消費者開始“做減法”,推崇自然、干凈的妝容,告別浮夸風,追求原生感。
網購消費維權不暢通
美妝產品作為主要消費品類之一,在不斷攀升的交易額之外,也引發了不少消費投訴問題。其中,網購不發貨、不退款、售假貨等成為美妝行業投訴最熱關鍵詞。
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包括:消費前交費容易,后期卻遲遲不發貨;網絡主播虛假宣傳,如在反復播放的廣告中夸大產品功效等;一些消費者因產品質量問題要求退貨,卻被商家要求取消產品有質量問題的描述,按七日無理由退貨處理,由消費者承擔運費;部分網購商品賣家出具虛假產品質量證明或者檢測報告,欺騙消費者;有些消費者買到疑似假冒偽劣產品,因檢測困難,維權不暢;商家附贈微信紅包,或者推出各種贈品讓消費者拍照留言好評,誤導消費者;跨境網絡購物維權難,如消費者在國內網購平臺鏈接推送的跨境電商平臺購物后,投訴處理渠道不暢,售后不及時,糾紛解決難。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網購消費者,觀看直播時,要保持冷靜,不要因為主播營造的低價秒殺、不買就虧的氛圍或者出于對主播個人的盲目信任就沖動下單,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皮膚特點按需購買;不要選擇私下付款交易,下單前與客服明確商品優惠、發貨時間等關鍵信息;在網購平臺購買進口美妝產品時,要注意明示的售后政策,在簽收前務必打開包裹當面驗收,如出現少發、漏發、錯發、破損等情況,應第一時間拍照并和商家核實貨物情況。
對經營者而言,平臺經營者要嚴格審查平臺內經營者真實情況、經營資質,加強對主播和平臺內交易行為管理,嚴厲懲治虛假宣傳、虛假評論、虛假刷單,杜絕假冒偽劣行為,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平臺經營者標記為自營美妝業務的,應當依法承擔商品銷售者或者服務提供者責任,不得混淆店鋪名稱、模糊經營主體,誤導消費者或者推諉塞責;網購平臺推送跨境電商平臺及相關業務的,應當明示商品、服務質量擔保政策,暢通投訴、舉報維權渠道,督促相關經營者承擔法定義務和責任,積極協助消費者維護合法權益。
美容消費不“美麗”
隨著“美麗”需求不斷增加,美容行業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和重視,但隨之而來的美容消費亂象也有所抬頭。
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包括:醫療美容服務不規范,甚至發生人身傷害等嚴重事故;一些美容機構混淆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超范圍開展美容項目,有些機構手續不健全,未依法辦理服務項目審批等;機構內美容師、執業醫師等人員沒有相應資質,不符合要求;不規范使用輔助產品、藥品和醫療器械等;發布虛假醫療美容廣告;誘導消費者辦理美容網貸,發生糾紛,維權成本高。
與生活美容不同,醫療美容在機構審批、從業人員資質、服務項目、藥品和醫療器械使用、廣告內容和發布等方面有更嚴格的法律要求,經營者應當增強法律意識,依法依規開展相關業務。
《中國質量萬里行》建議,消費者在接受醫療美容服務時,應注意該機構是否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執業醫生是否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等。特別是要謹慎選擇美容網貸,理性評估風險,認清自身經濟狀況、還款能力,簽訂網貸合同時,不假手他人操作。政府監管部門應當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無證行醫,嚴肅查處醫療美容機構及醫務人員違法違規執業行為,規范醫療美容行業的發展,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安全。
預付消費風險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護膚造型商家經營狀況變化較大,普遍采用預付式消費模式。但由于資金缺乏監管,一旦經營出現問題,消費糾紛比較突出。
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包括:消費前交費容易,后期退費難;經營者服務質量下降、人員配備不力、服務場所變更等引發消費糾紛;經營者通過霸王條款減損消費者權益;經營者停業跑路現象高發。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中,一些經營者因停止營業,拒不退還消費者卡內剩余費用的投訴占比較大。這些經營者缺乏誠信經營意識,惡意卷款跑路,給消費者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預付式消費一直是消費投訴難點,因經營者倒閉、跑路導致聯系不上或者無力償還,協調解決困難,消費者損失大。
《中國質量萬里行》建議消費者,謹慎選擇預付式消費方式。如確需辦卡,需做好風險防范,盡量選擇周期短、費用低的預付費產品,減少時間過長帶來的不可預知風險。要簽訂書面協議,將預付式消費卡的適用范圍、期限、功能、退卡條件等予以明確。注意區分加盟店、直營店,防范總店以加盟店為由推卸責任。辦卡后要多留意商家行為,出現大額折扣攬客、停業整頓等異常現象時,及時了解情況,進行投訴、舉報,防范商家突然跑路。
如何維權
1.收集證據。如果消費者發現美妝產品、美容消費等價格存在問題,可以首先保存訂單截圖、保留相關郵件等方式來收集證據,這些證據可以在后續的維權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向平臺申訴。如果購買的美妝產品存在質量問題,消費者可以向購買渠道所在的平臺進行申訴。這些平臺一般都有完善的售后服務和維權渠道,可以通過客服、投訴和在線申訴等方式來解決問題。
3.尋求法律支持。如果消費者發現美妝產品存在知識產權問題,可以尋求法律支持來維權。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需要尋找專業的知識產權律師,協助處理維權事宜。
總之,美妝產品的低價亂價問題、美容消費的不規范問題,需要消費者保持警惕,并及時采取行動。在購買美妝產品、選擇美容機構時,消費者需要選擇信譽度高、售后服務完善的商家,并對價格進行合理的評估,避免被低價、亂價等營銷手段所誤導。如果發現存在質量問題或知識產權問題,消費者需要及時采取措施維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政府和相關行業協會也應該加大監管和維權力度,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