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批次抽查不合格 羽絨服購買有“標”可依
2024-02-29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近日,河北石家莊郭女士通過電商平臺購買了一件售價569元的羽絨服。店鋪稱,該款羽絨服為白鴨絨,絨子含量90%,充絨量190克。收到貨后,郭女士發現羽絨服水洗標上只標注了面料和里料成分,沒有關于充絨量的任何信息。經過交涉,店家同意退貨退款,但稱只是該件羽絨服的羽絨成分標漏縫了。
近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通報羽絨服裝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情況。結果顯示,抽查的185批次產品中有26批次不合格,其中,18批次絨子含量不合格,11批次羽絨含絨量不合格,11批次纖維含量不合格,3批次產品耐水色牢度不合格,2批次產品耐酸汗漬色牢度不合格,2批次產品耐堿汗漬色牢度不合格。市場監管總局將加強抽查結果處置情況的跟蹤督辦,并視情通報。對不合格產品,將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嚴禁生產銷售;涉嫌假冒、無證生產及未標注廠名廠址的,將通過現場檢查、詢問情況、查閱合同發票等方式調查取證,查清違法事實,從嚴從快從重處置。對不合格產品生產銷售單位,要明確整改要求,嚴格督促落實整改措施,及時組織復查。對連續兩次抽查不合格的,要開展現場檢查和跟蹤抽查,核查、約談、依法嚴肅處理,并實施重點監管。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要及時移送司法機關。
羽絨服市場良莠不齊
“我國是羽絨生產大國。”中國羽絨工業協會信息部主任祝煒介紹,中國羽絨企業在大量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生產能力、工藝技術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是,羽絨服市場良莠不齊。“如果標著羽絲絨、羽絨棉等描述的,均不是羽絨服。”
就羽絨本身來說,決定羽絨服保暖性能最重要的兩項因素是充絨量和蓬松度。一般來說,充絨量越多、蓬松度越高,保暖性越好。線上購買時,一定要看產品標簽信息是否齊全、標識是否正確、吊牌和水洗標信息是否一致。
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羽絨服裝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曹宗華介紹,羽絨服上的合格證即主要吊牌和水洗標,都屬于產品的使用說明,必須包含制造商名稱和地址、羽絨種類、絨子含量、充絨量、執行標準等信息。市場監管部門監督抽查時,會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合格證和水洗標標注的內容進行檢測或核查,如有任何內容不符合以上標準,或者同一件羽絨服的吊牌與水洗標不一致,均會判定為標識不合格產品。
羽絨服要怎么選
前段時間,“國產羽絨服賣到7000元”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許多網友感嘆羽絨服普遍漲價,動輒數千元,價格太不親民了。也有網友表示,明碼標價,一分錢一分貨,商品買賣應該是“豐儉由人”。還有網友曬出自己幾百塊買的羽絨服,便宜保暖又耐穿。
羽絨服真的越貴越保暖嗎?作為消費者,應該如何挑選具有“性價比”的羽絨服呢?
羽絨服作為冬天御寒的服裝,在選購時除了要關注一般服裝上例如色牢度、強度等常規質量外,我們還要特別留意服裝的保暖性能。羽絨服裝的保暖性能是由其填充的羽絨來決定的,填充的羽絨越多,羽絨越蓬松,那么服裝里保留的靜態空氣就越多,服裝的保暖性就越好。
我們知道羽絨服中填充的羽毛都是家禽身上長的,如果在填充進服裝前清理不充分,羽絨上會殘留家禽身上的微生物,衣服就會有難聞的味道,所以在選購羽絨服時,服裝的氣味也是要特別留意的。
除了對填充的羽絨質量要特別留意外,面料的防鉆絨性能也必須特別注意,因為羽絨是有梗的,如果面料的防鉆絨性能不好,絨子就很可能會跑出來。
羽絨服產品有標準
祝煒介紹,目前羽絨服生產執行的是2022年4月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GB/T 14272-2021(以下簡稱“新國標”)。“如果吊牌上標注執行標準為GB/T 14272-2011(以下簡稱“舊國標”),或者標注了含絨量而非絨子含量,則可能是以前生產的庫存產品。”
與此前的國家標準相比,“新國標”最顯著的變化是把“含絨量”改為“絨子含量”。“根據新的國家標準,羽絨服的絨子含量不能低于50%,否則就不能叫羽絨服。”祝煒說。
在購買羽絨服之前,我們需要對羽絨充絨量、含絨量、絨子、絨絲等幾個有點繞口的名詞要有清晰認識,否則你很可能會被羽絨服的銷售人員帶進溝里。
羽絨充絨量是一件羽絨服中填充的全部羽絨的總重量,通常以克數為單位;含絨量是指在填充進服裝中的羽絨中,絨子及絨絲所占的百分比;絨子,是朵絨、未成熟絨、類似絨和損傷絨的總稱,形狀如蒲公英小傘般蓬松,是羽絨中最優質的部分;絨絲則是朵絨上掉下的單絲,呈絲狀,缺乏蓬松感。
在過去,舊國標(GBT 14272-2011)中的“含絨量”既包括絨子也包括絨絲。這給了一些不良商家可乘之機,他們可能在羽絨服中填充大量絨絲廢料并計入含絨量中。標簽上寫著“含絨量90%”,但價格高昂,然而購買后消費者可能會發現,所謂的高品質羽絨服并不保暖。
從科學角度來看,真正發揮保暖作用的是“絨子”。雖然新國標與舊國標都規定“明示量50%即為合格”,但從“含絨量”到“絨子含量”的改變,無疑對羽絨的品質要求更為嚴格,也提高了羽絨服的整體標準。
而面料防鉆絨性也是選購羽絨服時必須留意的質量指標,如果防鉆絨性不好,那么羽絨就很可能跑出來,不但不美觀而且影響服裝使用壽命。面料越稀松防鉆絨性就越差,所以羽絨服一般都是用高支高密的面料制成的,通常羽絨服在生產時,羽絨會先縫在防絨內膽里然后再與面料和里料縫制成成衣,或者面料與里料都經過防絨涂層處理。
遠離“飛絲”羽絨服
標準說明白了,下面我們來聊一聊“飛絲”羽絨服。
以前消費者買羽絨服,識別羽絨服的好壞,只需摸一摸衣服有沒有硬的桿狀物,如果沒有硬的桿狀物就是好的羽絨;還要再拍一拍,用手托起然后一只手拍打,如果拍的那塊空了,就是好的羽絨。然而時代在變,如果你現在還用這兩種方法來鑒別羽絨服的話,就已經過時了。
前些年,一種叫“飛絲”的填充物興起。這種“飛絲”打得非常細,填充在衣服里,在外面是摸不出硬狀物的,用手拍打,也能把一塊拍空了,所以如果消費者還在用老的方法來鑒別羽絨服的話,對于這種用“飛絲”填充的“羽絨服”,已經是不起作用了。
對于“飛絲”,可能多數消費者沒有聽說過。據業內人士介紹,所謂“飛絲”,就是粉碎絨,是行業內對劣質假冒羽絨的普遍稱謂,實際上就是鴨、鵝毛的邊角廢料粉碎以后成為絲絨狀,有些根本不含“絨”。
這種“飛絲”填充的羽絨服不僅不保暖,而且很重,不輕便,一般消費者根本摸不出來,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辨別。由于缺乏高溫消毒等程序,“飛絲”羽絨服還有可能產生異味和病菌,潛藏致病危險。
羽絨相當復雜,按種類分,有鴨絨和鵝絨,鵝絨的價格比鴨絨貴兩倍以上,但產量較少;按顏色分,絨分為白絨和灰絨,白絨比灰絨略貴;按照含絨量分,有50%~95%十檔,市場上多見的為70%~90%的絨,而且同樣含絨量的絨也有等級之分,比如大朵絨價格要高于小朵絨。
針對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羽絨服有的存在標識信息不全甚至錯誤等問題,曹宗華建議,市場監管部門要對羽絨服生產廠家、流通渠道進行羽絨服標識專項監督抽查,尤其是生產集中區域、羽絨服標識不規范銷售渠道的高發地,如網絡直播、批發市場、街邊店等,對標識不合格的銷售渠道進行重點查處,以點帶面促進生產工廠、銷售渠道全面整改。同時,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保護協會、行業協會等組織,可向消費者普及羽絨服吊牌、水洗標的相關知識,多方發力,讓羽絨服標識更規范,市場更有序。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