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依法規制職業索賠 持續優化消費環境
2025-02-11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近幾年以來,職業索賠案例常上熱搜,他們常常糾纏商家“蛋糕插鮮花”之類的小過或微末瑕疵,與民生福祉、消費者權益以及優化消費環境已大相徑庭。
在上海,第二期“提振消費 維護權益”大講堂披露的數據顯示,上海2023年職業索賠投訴量高達24.6萬件,其中投訴超10件的有近8000人。
在云南昆明,職業索賠投訴舉報數量逐年增加。全市2022年有1.8萬余件,2023年有2.7萬余件;2024年1至10月,疑似職業索賠人的投訴舉報已經超過兩萬件。
在湖北黃岡,幾名投訴舉報人同一天在黃州、黃梅兩地33家藥店購買同一花露水產品后,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其外包裝涉虛假宣傳,并要求給予賠付處理。
在湖南長沙,20多家蛋糕店被同一人舉報,理由是“蛋糕上裝點了不可食用的鮮花”。對此,不少店家拒絕私了,愿接受執法部門的監督處理。
職業索賠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以“打假”為名、行牟利之實,涉嫌濫用權利和失信違法,沖擊公序良俗的行為,這些惡意索賠行為常常讓商家戰戰兢兢,平臺方左右為難,執法者不勝其煩,但并沒有真正增加消費者的福利。
在實體企業中,一家國貨洗護品牌的工作人員直言,職業索賠現象泛濫,他所在的公司每周都會收到基層執法部門轉遞過來的投訴材料,公司只能不斷向監管部門自證清白。在網絡商家里,在廣東深圳龍華區檢察院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上千家網絡銷售企業被惡意投訴、舉報,其中近400家被勒索,單筆勒索金額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
2024年11月,“云南社科專家、媒體人市場監管行”活動在調研中就發現,在職業索賠行為中,一邊是要頻頻應對各類職業索賠人的“舉報”“投訴”,商家們“傷痕累累”;另一邊是同樣的投訴、同樣的舉報,需要在多平臺回復,基層執法人員“身心俱疲”。
依法規制職業索賠,嚴厲打擊惡意索賠,持續優化消費環境,成為題中之義、當務之急。截至目前,全國多地已經出臺管理辦法,不再受理職業索賠;上海還率先出臺意見,要求依法懲治職業索賠人。
“規制職業索賠”聯合報道組呼吁,是時候該依法規制職業索賠了,一個多方“共輸”、只有舉報人獲利的行為,最終將會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共同利益。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