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本刊記者 彭滔
世博會德國展館中,100多項發明創造、多樣的展品讓人目不暇接,一向嚴謹的德國人體現出了非凡的創意,轉型中的中國無疑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寶貴的經驗。
在德國館的5個主體展廳中,“儲藏室”可能是最能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一個。這是一個溫馨的有木質感覺的大房間,在高至屋頂的大架子上,陳列著許多著名的發明和設計產品,它們在提升產品質量方面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貯藏架中播放著介紹梅賽德斯奔馳概念車的短片,這輛將于不久面世的混合動力跑車,外殼能隨時變換形狀。一位年輕的講解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就是人類的未來。
雙立人的專業刀具組合、Kokua公司的LikeeaBike兒童木質旱冰鞋,以及Otto Bock保健公司的微處理器控制的假肢……小孩在這里也不會覺得無趣,著名德國廠家生產的創意玩具讓孩子們興奮不已。
乘著滾動電梯前行,記者進入一個高度技術化的生產車間——創新工廠,這里的一切都在不停地運動。上方,傳輸帶穿梭于不同層面,上面傳送的展品模型無法立刻讓人辨認出是什么東西。
當模型掠過互動電子瀏覽查詢臺,隱藏的真相才得以顯現:前方的大屏幕會即時閃過該展品的畫面。站在查詢臺上,雙手一拍,畫面頓時靜止。再一拍手,介紹展品的影片就清晰浮現在眼前了。
畫面中一個看上去像“重型機槍”的地熱泵引起了游客的極大興趣。一位老人急切地向講解員詢問產品多少錢,在哪能買到,好不好用。人們也都圍成了一圈問個不停。
講解員Julia Rauw告訴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這種私人住宅用的地熱泵在德國大部分農村都能看到,人們因地制宜,利用它獲取地底熱能。德國大部分地區有7個月需要取暖,使用地熱泵不僅環保,而且取暖效果很棒。
Julia Rauw的父母就住在一個叫Kamberg的小村莊,那兒森林茂密,住著165口人。2009年以前,她的父母一直在砍伐樹木取暖,但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林子,很多人必須購買柴火取暖,而且失之環保。
去年,Julia Rauw的父母買了一棟房子,然后他們在地下打了一個95米深的洞,地熱源源不斷地從地洞中噴薄而出,再由地熱泵傳導至房間的每一個角落。Julia Rauw笑著說,以前在冬天,每兩個小時要加一次木頭和石油。現在只用地熱取暖了,在家里待著很舒服。
創新工廠中,來自德國的各種創新材料可供參觀者觸摸:楊樹的絨毛、人造蜘蛛絲、可中和有害物質的瓦片和紡織品加固的混凝土……另一些如激光電池、近海風力發電,零廢氣排放的交通,指向了未來核心技術。
創意將讓“德國制造”走得更遠。德國館新聞助理馬琳說,“創新”在德國已經形成共識,將資源集中于開發那些對人類健康、安全和福祉具有重大和長遠影響的產品,才是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
這或將為“中國制造”帶來啟示。過去4年間,德國的科研經費增加了35%。2009年,在8000萬德國人口中,大學和公共科研機構從事科研開發的科技人員近21萬人。此外,企業從事科技工作的高素質專業人才超過了32萬人。
相對于中國人的“靈活”,德國人橫穿馬路趕上紅燈時,即使左右無車也會一直等到綠燈亮起,這或許是中國人眼中的古板,但創意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古板”上的。德國館新聞部經理孔然蒂說,在質量問題上,一些中國企業往往會說“差不多就行了”,這是行不通的。
世博會,將無數國家的文化、藝術,經濟與科技的精粹集中在上海,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創新精神,創新活力,引發人們對創造更美好生活的變革。德國館特有的科技與創意,必將延續到后世博時代,并成為產品質量領域中的優秀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