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倫敦零碳館負責人陳碩和“滬上·生態家”項目負責人汪維
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本刊記者 劉暢
本屆上海世博會上,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中,英國倫敦“零碳館”和中國“滬上·生態家”堪稱分別代表西方和東方國家的低碳智慧的有益實踐。本刊記者特專訪了位于上海世博會E片區的倫敦零碳館負責人陳碩和“滬上·生態家”項目負責人汪維,探尋低碳革命之道。
陳碩:可感知的零碳
“零碳是可感知的,你可以看得見、摸得著。”世博會最佳實踐區倫敦零碳館負責人陳碩告訴記者,“這里的餐具甚至可以食用。”陳碩介紹,這個零碳社區的原型位于倫敦南部薩頓區貝丁頓地區,是英國最大的零碳生態社區。小區占地1公頃,共有99套住宅、1405平方米的辦公區以及一個展覽中心、一家幼兒園、一家社區俱樂部和一個足球場,其中居民210人,工作人員60人。“這個生態村的設計理念是整個小區只使用可再生資源產生的能源滿足居民生活所需,不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是一個零碳項目。”陳碩說。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在實地參觀過程中,結合陳碩的介紹,發現了零碳館的四大亮點:
亮點1:“空調”純自然
陳碩介紹,安裝在低碳館屋頂上的22個五彩風帽可以隨著風向靈活轉動,利用溫壓和風壓將新鮮的空氣源源不斷地輸入每個房間,并將室內空氣排出。與此同時,太陽能和來自黃浦江的江水源區域系統還能給進入室風的新風降溫除濕。另外,整個場館建筑安裝了太陽能發電板、生活垃圾降解系統、電熱聯產系統,它們不僅能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還變廢為寶,減少生活垃圾。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發現,該場館還裝有保溫系統,其中南邊的房間在白天充分吸收熱量,晚上就轉化為室內熱能用以保暖。到了夏天,為防止過分日曬,電熱聯產系統會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用以對“風帽”吹進的自然風降溫。
亮點2:用水自給還可生產干凈水
陳碩介紹,除飲用水,零碳館的所有生活用水都將來自于展館自身所收集和處理的雨水。不僅如此,零碳館利用自身的水處理系統,還可以向外界輸送一定量的干凈水。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套水處理系統復制到國內的小區,成本也不是很高。”陳碩說,零碳館的原型——貝丁頓(BEDZED)零碳社區的人從不用繳水費,還靠輸送干凈水掙錢。
亮點3:餐具能吃
令人驚奇的是,零碳館里還有一家獨特的“零碳餐廳”,這里的餐具,不但能用還能吃。
“這些餐具都是餅干制作的。”陳碩介紹,餐館每天營業結束后,多余的有機餅干經過特殊處理,就能成為第二天餐廳桌上的餐具材料。
除了餐具外,零碳館里的這家“零碳餐廳”,還是餐飲業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實踐先鋒。餐廳里的食材全部由有機農場提供,用最節能低碳的運輸方式送到零碳館,并由著名的營養學專家親手烹制,再盛放在餅干制成的餐具中,端到餐桌上來。
記者了解到,這些餐具雖然能吃,但味道不敢保證。另外,每天沒被客人吃掉的餐具將會和廚房的生物垃圾一起,被收集到生物能爐內,用于發電、發熱。客人喝剩下的飲料瓶也被店家收集起來,做成吊頂等。
亮點4:個人排碳量能算出來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注意到,在場館的三、四樓,擺放著57個觸摸式“大富翁”碳測終端機器,每臺機器都會問游客一組貼近生活的問題。比如:
“你的房子是什么類型?每月水費、電費等各是多少?”
“你平日的出行方式是什么?家庭地址和辦公地址是哪里?”
游客只要在入門時,領取自己的專屬“二氧化碳身份碼”,通過觸摸屏選擇自己的答案,在離館時就可以拿到一張打印了自己衣食住行各方面碳排量的單據,而單據上最后的總數就是你的“個人碳排”了。
汪維:有生命的家
“這是一個‘垃圾’造出的樓房,但它是有生命的。”滬上·生態家項目負責人汪維向記者介紹,“這是一座蘊含著節能低碳高科技理念的建筑。”
滬上·生態家的原型是位于上海市閔行區的我國第一座生態示范樓。作為中國首座“零能耗”生態示范住宅,其一大優點是高效利用太陽能,屋頂上巨大的太陽能光熱設備可為整幢樓提供能源。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在參觀過程中同樣發現了其四大亮點:
亮點1:機器人拉二胡
滬上·生態家的高科技含量極高。在滬上·生態家門口,記者注意到,有3個漂亮的機器人女孩分別用二胡、揚琴和笛子現場演奏民樂,實在讓人驚嘆——汪維說,如果你演奏一支新曲子,她們立刻就能學會。
客廳里有立體電視,兒童臥室里有可修改的涂鴉墻,洗手間有自動調節高度的馬桶,餐廳里有機器人炒菜、送盤子、洗衣服,還有專門為老人設計的護理機器人,它能測量血壓、打電話或者遠程醫療。
亮點2:水龍頭可發電
滬上·生態家的最大特點就是低碳建筑技術的大集成者,并大量使用節能技術和設備,比如建筑材料幾乎都是城市廢料的再利用,在房間特別留有裸露的部分墻壁,真正讓人做到了“眼見為實”。
15萬塊老石庫門磚,砌筑了立面灰磚“呼吸墻”,成為滬上·生態家最點睛的妙筆。這些老門磚還用以鋪砌樓梯踏面及雨水回收景觀水池。記者走進電梯時,竟發現了一個顯示不斷變化數據的屏幕——這座電梯可以回收勢能,實現節能30%。甚至連里面的水龍頭也可發電。
亮點3:薄膜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
汪維介紹,這個低碳家園屋頂上搭建薄膜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通過收集太陽能發電,供應整個房間的照明、電器等。這里的設計理念是,引“光”于自然,控“光”于智能化信息系統,借“光”于半導體照明,變“光”為電能與熱水。
坡屋面結合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太陽能熱水器及速生竹制板條等一體化設計,形成完整的新能源運用與遮陽系統,為屋頂花園提供具有一定視覺通透性的遮陰空間。雙層智能呼吸窗由內、外兩層窗戶組合而成,同時在中間層設置遮陽裝置,集保溫、隔熱、遮陽、通風、隔聲多種功能于一身。
亮點4:按需對植物“滴灌”
值得一提的是,滬上·生態家里種植的綠色植物不用人照顧,智能化裝置控制的“滴灌”技術將根據植物所需的水量,用最少的水資源將植物“喂”得恰到好處。
這個未來的家還有著神奇的綠色中庭,綠色植物是這里天然的過濾凈化器,這使得四季室內空氣保持暢通清新,豐富的空間造型也為氣流的組織創造了條件。頂部的開合屋面,在加強自然通風效果的同時,也增大室內采光效果。
此外,屋頂的“追光百葉”可以跟隨太陽角度的變化而自動轉變角度,有遮陽作用,也可以智能的反射環境光,提高室內照度;這里的燈同樣也是智能的,在感知周邊環境照度降低時,它會自動開啟,而其動力則來源于太陽能薄膜光伏發電板與靜音垂直風力發電機等所產生的清潔能源;會呼吸墻體,可以有效的控制氣流在其中的流動,可以降低墻面的輻射溫度,調節室內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