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 張偉龍 本刊記者 劉暢
“苗家發現神奇化糖療法”,這是九味化糖膠囊在河南鄭州某都市報上的廣告語。按照外包裝盒上的編號,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網站上查詢,顯示的名稱為,苗特R葛靈膠囊,是一種保健品。
“任何一種藥品宣稱能根治糖尿病的,都是騙人的,更不用說保健品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秦貴軍說。這些保健品根本沒有治療糖尿病的作用,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方法能徹底治療糖尿病。在他的從醫經歷中,還沒有聽說過保健品能治療糖尿病。
實際為保健品
在鄭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對面的同喜堂大藥房里,“九味化糖”被放在了藥品櫥窗明顯的位置。記者向銷售人員咨詢其作用。
藥店的夏醫師稱,九味化糖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糖尿病的患者反映很好。“吃這個藥的同時,其他的藥物不能停,等血糖穩定了才能停。”夏醫師說。
夏醫師解釋說,開始的時候每天吃兩粒,效果見好了之后每天吃一粒,一般情況下,每個月為一個療程。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發現,在包裝盒的左上角,打著國食健字G20070241的字樣,標注榮譽食品的標志。
藥店的銷售人員表示,取得國藥準字很困難,只有國食健字。
九味化糖的包裝盒上,“葛靈膠囊”則是很小的字樣,右上角卻有明顯的標識:苗家秘方。
藥監局的網站顯示,字號G20070241申請人中文名稱為,貴州苗家醫藥保健品有限責任公司,和九味化糖是同一個公司。
5月份,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印發《2010年保健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各地整頓保健食品市場,有效遏制保健食品違法亂象,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重點整治保健食品夸大宣傳功能和利用公益講座等方式變相銷售假冒偽劣保健食品的行為。
然而此次大整頓并沒有給處于高溫狀態的保健食品市場降溫。
更有甚者,一些保健品打出外國進口的旗號,打出大幅的廣告,把價格打的很低,再爆出夸張的療效,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九味化糖則是打出“買十盒送三盒,買二十盒送八盒”廣告標語。實際的銷售價錢為每盒35元。
河南省藥監局稱:沒有處罰依據
知情人士透露,九味化糖實際上是兩年前市場暢銷的葛靈膠囊,之前由于受到了相關部門的打擊,所以淡出市場。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登陸國家藥監局的網站,根據九味化糖的批號查閱,顯示的結果的確為葛靈膠囊。這位知情人士同時透露,兩年前,這種保健品的售價僅為4.2元,而現在,鄭州市的各大藥店里,是每盒35元。
G20070241,同一個批號,一個叫做葛靈膠囊,而另一個名稱則是九味化糖。在九味化糖的外包裝盒,“葛靈膠囊”被打印在了一個很不明顯的位置,而且字體很小。
同時,記者注意到,在九味化糖的說明書上,“食用方法和食用量”一處標注的是:每日一次,每次兩粒。在國家藥監局網站上,這個批號的“食用方法和食用量”則是:每日3次,每次4粒。
同一種保健品,前后的服用量怎么會有6倍的差距?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了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稽查局的楊主任第一反應就是:怎么會?是不是印錯了?
他隨后表示,目前國家對保健品的監管很不完善,對于更改服用量,還沒有具體的處罰依據。楊主任說,根據記者提供的投訴材料,他們會往該保健品生產地監管部門去函查實。
做了廣告后銷售很好
“做了廣告之后,銷售的很快,來貨就沒有了。”鄭州市芝林藥店的銷售人員說。當記者趕到這家藥店的時候,總共就剩下8盒九味化糖。
該銷售人員隨手拿起了一張報紙,上面有九味化糖的廣告。“神奇化糖”的廣告占了半個版面。
藥店的銷售人員稱,九味化糖是有“小藍帽”的。她所說的“小藍帽”,是指國食健字的標志。藥店宣稱,如果買了這個藥,同時再買其他的藥可以走醫保。
很多老年人都是看了廣告才來買的,鄭州市的退休職工周老漢就是其中一個。“在報紙上看到廣告后,我就去藥店買了,吃了一段時間,也沒見血糖降下去。”周老漢說。
“我看這保健品啊,它不治病,你吃了,對人的身體也沒有什么壞處,目的就是掏你兜里的錢。”周老漢自嘲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錢買健康”的觀念逐步被人們所接受。然而,一些不法保健食品推銷商抓住人們求健康心切的心理,采取夸大產品療效等手段進行大肆銷售。
像周老漢一樣的患者,不關注這些產品,是否“保健食品功能強,無副作用”、“可以當藥吃、效果神奇”等。他們更擔心蒙受損失,甚至延誤病情。
國家食藥監局公開資料中顯示,保健食品產品在歷次檢查中暴露的問題最為突出。“輔助調節血糖”、“輔助調節血脂”類保健食品,通常宣稱可以治療、治愈高血壓、高血糖。
另外的比較泛濫的保健品還有,“改善記憶”類,通常宣稱可以在短時間內顯著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反應力、判斷力;“免疫調節、輔助抑制腫瘤”類,廣告中通常含有不科學表示產品功效的斷言和保證,嚴重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增強免疫力”類,廣告中通常含有利用消費者和醫療機構的名義為產品功效作證明的內容。
河南省工商局:廣告擴大宣傳,誤導消費者
在河南省工商局5樓,廣告監管處的辦公室里,堆滿報紙。“這些都是當地幾家比較大的都市報,我們每天都要對這些報紙的廣告進行監測。”辦公室的陳姓工作人員告訴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
這位工作人員稱,從5月20日開始,廣告監管處對全省的報媒廣告進行全面的整治,其中也打擊了不少,但是廣告這種東西是層出不窮的。廣告在媒體刊登出來之前,監管部門是看不到的。“所以都是事后監管。”
“這是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廣告監管處副處長劉獻溫說。
他表示,按照規定,食品藥品在做廣告時,應該把批號標注在廣告當中。如果是保健品,是不能廣告療效的。
“患者、療效等詞語是不能涉及的,這樣等于是把保健品作為藥品進行宣傳。”劉獻溫說。
記者把九味化糖刊登的廣告拿給劉處長,他表示,在他的印象當中,這則廣告曾經被下過停發通知,處理過。
“發現廣告違規,我們會通知廣告刊登者停止發布,”劉獻溫說,“如果繼續刊登,就會對其行政處罰。”
他表示,這些廣告的違法行為包括利用消費者名義和形象作證明進行虛假宣傳,超出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范圍,宣傳具有治療作用或者借助宣傳所含的某些成分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該產品具有治療作用。
此外,還有些廣告將保健食品混同為藥品,宣傳治療作用或者使用與藥品相混淆的用語。他提醒消費者,保健產品只具有一定保健作用,不具備治療效果,建議消費者認真依據產品說明書鑒別廣告內容,謹慎購買。
在信任危機中出沒生存
2001年,衛生部曾對四大類123種保健食品進行了監督抽檢,存在夸大宣傳問題的占29.3%。
另據中消協在對北京、山東、上海等地的保健食品宣傳內容進行的調查發現:有73.5%的保健食品存在虛假、夸大宣傳的現象,其中對產品功能進行虛假宣傳的占42.1%;未經衛生部批準,擅自宣稱產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
事實上,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因為夸大功效等弊病,已經使消費者對其產生嚴重的信任危機。
據一項中央電視臺公布的新聞調查結果,群眾對保健品的不信任率為53%,非常不信任率為34%。
專家指出,我國保健品行業存在的幾大弊病之一即為保健食品虛假夸大宣傳嚴重。產品說明書和標簽不按批準內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擴大適用人群,變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甚至故意混淆食品與藥品的界限,聲稱具有治療功能。
曾任北京市消協秘書長的婁鳳梅曾向媒體介紹,目前保健品虛假宣傳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無中生有,擅自增強產品功能。如一些抗疲勞的保健食品夸大其改善功能。特別是在眾多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保健食品中,夸大宣傳的情況更多。有的說可以補血、補肝、避免酸中毒,有的說可以保肺益腎、止血化痰、改善肺功能,還有的說能減少皮脂分泌、細膩皮膚、消褪黑眼圈等。
宣傳“療效”或輔助治療功能,故意混淆保健品與藥品兩者間概念。如一種減肥茶,其《保健食品批準證書》中的說明書稱“該茶口味純正……集品茶、減肥為一體……”而其產品說明書中卻擅自添加為“集品茶、減肥、防病于一體……一舉多得……”
利用專利申請或混淆專利種類進行違法宣傳。遼寧某保健品發展有限公司出的減肥丹,在其產品說明書及外包裝上均標有“專利號:98114332.6”的字樣,據調查,這只是一個專利申請號,該產品僅于1999年4月9日獲得發明專利的申請,并未被授予專利權。
沒有按衛生部頒發的衛生批號,違法宣傳其產品具有“治療、保健功能”。如某降脂膠囊等64種產品無任何批準文號,在產品包裝和說明書中大肆宣傳有改善性功能、預防肝硬化等所謂的保健功效。有的甚至宣稱是治療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良藥,嚴重誤導消費者。
保健品夸大宣傳由來已久
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開始在商店、藥店里第一次接觸到了叫做“保健品”的東西。當時的保健食品主要以滋補品類為主,而且大部分是以酒為載體的藥酒,都宣稱具有輔助治療作用,比如張裕酒廠的“至寶三鞭酒”,山西中藥廠的“龜齡集”等。
80年代中后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功能性需求提升。中國流傳幾千年的醫食同源的傳統飲食養生文化,使養生保健蔚然成風,禮品開始變成了保健品。
80年代后期,保健品市場開始出現了口服液和膠囊劑型的保健食品。龐大的消費市場和高額的利潤,致使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蜂擁而至,廣告鋪天蓋地。
據國家工商局統計,1994年我國的電視廣告中,保健品廣告占18%。保健品市場迅速膨脹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大奇觀。
1994年之前,堪稱保健品的“黃金時代”。當時涌現出了太陽神集團、巨人集團、三株集團、紅桃K集團、太太藥業集團等赫赫有名的企業。
1994年,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至少30家,還有少數超過10億元的企業。僅1993年-1995年,全國保健品生產企業就增加了30倍,年銷售額增加了12倍,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行業。當時保健品生產企業達6000多家,2.8萬個品種,年銷售額達500多億元,其中保健食品就達300億元。保健品市場幾乎成了中國最龐大的市場。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為求生存、求發展而各顯其能,促進了我國保健品市場的繁榮興旺。那時,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不成熟,造成對保健品療效期望值越來越高,企業便開始用夸大宣傳的手段來滿足消費者的期望值,結果給消費者造成“保健食品可以治療百病”、“保健食品等同藥品”的錯誤概念,甚至一些企業生產出一些以次充好、以劣充優的假冒“保健品”。當時的保健品市場準入門檻極低,而且生產設備的投資很少,使這個行業被一致認定為“可以遍地撿黃金”。
有專家回憶,在1996年之前,國內幾乎沒有一家保健食品企業不做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的事情,這也包括正規的企業在內。企業是否誠信那時并不重要,消費者關心的只是保健食品有多大功能,能使自己不得什么病或能治療什么病。由此,滋生出了一些制假、售假的個體企業,“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和“包治百病”的產品比比皆是。
從1994年底開始,新聞媒體對假劣“保健食品”的反復曝光,出現了令人瞠目的結果--假冒偽劣保健食品幾乎涉及到所有的保健食品類別。1994年的鱉精大戰,不僅沒把保健品市場的蛋糕做大,中央電視臺曝光的鱉精生產“探秘”,卻引起了全社會對整個保健品產業的強烈不滿和排斥心理。消費者對保健品的信譽危機導致保健品市場的大幅滑坡,給保健品產業帶來毀滅性打擊。
1995年下半年,保健品企業終于自食其果,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大規模的生產滑坡,眾多民營企業首當其沖,相繼發生財務危機。僅廣東省保健品銷售額即銳減100多億元,600多家企業相繼倒閉,許多曾叱咤一時的大企業也自身難保,紛紛落馬。
國外保健品膽小怕消費者抓“小辮子”
美國保健品市場巨大,競爭激烈,但是在電視節目中很少看到保健品廣告。
事實上,一般只有在專門的健康類雜志中才可以看到相關產品的廣告。即使在廣告中,美國的保健品生產商也不敢盲目夸大自己的產品效果,相反,它們在措詞上顯得過于“膽小”,例如經常使用“該產品過量食用可能會導致什么問題”,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請咨詢醫生意見”等。
這主要是因為,一旦保健品出現夸大其詞的情況,讓消費者抓住小辮子,那么在美國這個愛打官司出了名的國家,絕對會“吃不了兜著走”。
而中國的保健品監管卻通常是公布了違法廣告之后就杳無音信。
根據國務院規定,保健食品的注冊、廣告審批職責于2005年7月1日起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承擔,保健食品廣告發布首先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從質量、標準、廣告形式、內容等方面進行初審,初審合格后發給廣告批準文號。
廣告發布者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審核批準的文件,到工商管理部門登記,然后按要求發布廣告。但實際市場上既有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注冊審批的保健食品,也有2005年前衛生部門注冊審批的保健食品;既有先通過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審批后再到工商部門登記廣告的,也有到衛生部門進行審批再到工商部門登記廣告的;還有既未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也不到衛生部門初審就直接到工商部門登記廣告的。
目前,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一旦發現違法廣告就會在網站上進行公布,而一般的老百姓很少會有時間或者機會去網站上特意找到底是哪些保健品被公布發布了違法廣告。更重要的是公布之后的處罰也是極其輕微。
比起發布違法廣告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監管部門的處罰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因此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碧生源,甚至有一種宣傳治療癌癥的保健品被曝光了800多次仍然屹立不倒。
我國目前發布的針對廣告的法律體系中,尚無專門針對保健食品廣告的條令制度。并且,沒有涉及互聯網廣告、變相廣告、非商業廣告等新的廣告形式,沒有明確的監管與處罰規范,這就為違規保健食品廣告的泛濫提供了“便利”。
藥監部門對自己審批的保健食品廣告,最多是“撤銷批準文號”,但實際上,對于那些擁有多個廣告批號的產品來說,撤掉一個批號仍不影響其繼續宣傳。
對工商部門的處罰手段,《廣告法》中有明確規定:對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的,由廣告監督管理機關責令廣告主停止發布,并以等額廣告費用在相應范圍內公開更正消除影響,并處廣告費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對負有責任的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沒收廣告費用,并處廣告費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依法停止其廣告業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在實際操作中,工商局一般不會對公眾媒體進行處罰,最多只是通報一下。這是出于對媒體的畏懼心理所致。
據新華網報道,2004年,廣西一家媒體因刊登非法醫療廣告被罰款40萬元,而其違法醫療廣告收入竟高達3000多萬元。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處罰金額是以廣告費為基數的,所以媒體會與廣告主簽訂兩份合同,應付工商行政部門時自然是用“假合同”。假合同的費用很低,就是處罰也沒有多少錢。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醫藥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保健品行業作為一個全球性的朝陽產業,其全球市場容量每年已達2000億美元。而中國作為一個具有傳統的保健養生理念的大國,對保健品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長。然而保健品這個一度被認為遍地是黃金的行業似乎也面臨它的發展瓶頸,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加強行業的自律與規范、不斷加大監管的力度才能推動我國保健品行業健康發展。
打壓嚴厲難抵暴利驅使
“保健品行業是暴利,無論怎么打效果都不是很明顯。”秦貴軍說。他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的主任,是治療糖尿病的專家。
他進一步強調說,到目前為止,徹底治療糖尿病藥品都沒有,就更不用說保健品了。
在九味化糖的說明書當中,主要原料顯示為:地黃、苦瓜、葛根、黃芪、麥冬、枸杞子、茯苓。
“這些東西都是中藥,而在中國人的觀念當中,中藥是沒有任何毒副作用的,所以即使你吃了這些東西,它不治病,也不會損害你的健康。”秦貴軍說。
如果有的保健品確實有治療作用,那這些保健品就有問題了,秦貴軍強調。
他表示,一旦保健品具有了治療作用,那就有可能這些保健品當中添加了某種西藥成分,而且是非常廉價的西藥,在臨床上沒有經過驗證或者國家的違禁藥品。
“添加的這些藥品成分可能只有幾分錢一片,而添加到了保健品里面,這些保健品有可能賣到十幾塊到幾十塊。”秦貴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