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醫療咨詢和診斷混為一談,收費無處不在,“專家”頭銜滿天飛,線上拼命想把患者引導到線下,種種做法,著實讓人擔憂。
在某知名搜索引擎上輸入“醫療咨詢”四個字,馬上顯示有兩千萬個相關網頁。在這令人炫目的數字里,線上醫療咨詢診斷和線下實體醫院索引基本各占一半。面對日益龐大的網絡用戶,在線醫療咨詢診斷正以看似無聲,實則迅猛的勢頭拓展著自己的市場。但其中良莠不齊的現狀卻令人擔憂。
在線專家的診斷水平和“向導”作用王先生的老父親在秋冬交替之際感冒了,由于老人之前就患有一些慢性病,而這次感冒又比較嚴重。王先生擔心會因此誘發其他癥狀。考慮到季節交替正是醫院人滿為患的時候,而且家附近也沒有太好的大型醫院,王先生決定聽從朋友的建議,在醫療咨詢網站做一個咨詢。
一家頗有口碑的在線醫詢網站成了王先生的選擇。在提交了自己的資料,注冊為會員之后。王先生擔心的問題得到了一位專家的解答:老人的感冒無須太過擔心,但極有可能存在感冒病毒誘發的并發癥。對方還在線給出了幾點建議,其中包括一些預防治療感冒的常識,最主要的,對方建議王先生去實體醫院進行細致檢查,并給出了一家醫院的地址和電話。
王先生并沒有去這家網站推薦的醫院,而是帶著父親來到了一家大型正規醫院。經診斷為普通感冒,花了幾十塊錢,開了一些感冒藥。一周之后,老人的病就痊愈了。
一段時間后,王先生無意中再次打開了這家網站,發現網站給自己發了幾封站內郵件。內容大致相同:本站推出知名專家在線問診服務,需要此種服務的用戶,請交納20元的會費。并且根據專家等級的不同會有不同價格。具體繳費方式也都一一列出。
王先生很納悶,錢雖然不多,但怎么能保證一定是所謂的專家問診。況且上次那位“專家”的解答被事實證明并不準確。另外,既然自己沒有交費就得到了咨詢“專家”的機會,那么為什么還要交費呢?
收會員費:因利而扭曲的線上醫詢王先生的疑問代表了選擇在線醫療咨詢用戶中相當一部分人的共識。在線醫療咨詢人員的資質和收費問題,在虛無縹緲的網絡面前,似乎很難得到一個明確的解釋。
現下的在線醫療咨詢,在大中城市較為熱門。這里網絡用戶人數較多,信息發達;人們觀念較為開放,易于接受這種新的方式;且大中城市醫院較多,線上咨詢與線下醫院推薦容易結合。
有了生存的土壤,利益自然就要被提上日程。畢竟,花費時間和精力創建網站對于絕大多數從事在線醫療咨詢的業者來說,并不是一項公益行為。張小姐曾經參與過一家在線醫療網站的創建和管理,在談到網站如何盈利的問題時,張小姐說,除了一些點擊量很大或者和一些大型醫院合作的網站外,其他中小網站很難通過廣告來牟利。而在中國,這恰恰是網站盈利的主要模式。得不到廣告的滋補,想要賺錢,就只剩下一個途徑:收取會員費。
對于剛剛接觸網絡醫療咨詢和診療的人來說,掏錢是很難的。畢竟被騙的顧慮和享受免費午餐的意愿是很多人的考慮。所以頭幾次接觸的客戶,一般都是免費的,而且會不時地給對方發送一些較為實用的養生或者醫療信息。服務一般都比較熱情和周到。“我們的宗旨是:大量接觸,少量吸附。”張小姐的八個字道出了在線醫療咨詢和診療網站的盈利思路。
大量瀏覽者中,少量感興趣和有迫切需求的用戶會選擇交納會費來換取更為優質和專業的服務。而會員費并不多,一般是幾十元。這么做,也是為了防止金額過大而使用戶望而卻步。而接下來的收費模式,就是所謂的“專家”咨詢診療。
一般此類網站都會推出幾位專家,涉及的個人專業領域也基本涵蓋了幾類常見病。交納會費的用戶如果選擇專家咨詢或者診療,還要交納一定的費用。金額從十元到百元不等。
大量用戶中篩出的少量會費制用戶,再到愿意繼續花錢問診專家的更少數。
能剩下多少利潤呢?張小姐表示,這個不用擔心,網絡的瀏覽量巨大,只要有一定數量的用戶掏錢,對于這些基本沒有成本的中小醫療在線咨詢網站來說,就是盈利了。而且一旦一家網站的價值被用盡,另一家網站就會迅速被建立,繼續進行相同的模式。而原來掏了錢的用戶,也就等于被拋棄。但這樣做并不會帶來什么嚴重的后果,一般人不會為了幾十塊錢去要一個說法。而“這次算我倒霉,永遠相信下一家能提供正規優質服務”的思想,在相當一部分人的腦子里是存在的。
“專家咨詢”多為幌子網站終止服務,相關的專家怎么辦?
對于這一點,張小姐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大多數打著所謂“專家”牌的網站其實并沒有專家。經常是幾個小姑娘在已經準備好的數據庫里根據相應的癥狀描述和問題,搜索答案。“專家咨詢”是大多數醫療咨詢網站的幌子,說白了,就是個騙局。
“哪有那么多專家?人家醫院掛號看病都忙不過來了,怎么可能每個網站都去坐診。”張小姐說,他們原來的網站就是這么干的。用戶網絡咨詢有人在數據庫里搜索答案,而有電話打進來咨詢時,則由幾位年紀較大,聲音聽起來較為穩重的中年人接聽。而相應的答案,同樣是來自即時搜索。
可以說,這些交納了的會費換來的,不過是鼠標幾次點擊得來的答案。
當然,并不是所有網站都在騙人。一些依托于實體醫院的網站確實會有一些專業醫師坐診,但沒有實際檢查病人,而只憑病患或家屬口述,誤診機會相當大。
因為病人或家屬對于癥狀的描述可能是主觀的,而且如果沒有進行面對面的診斷,也可能導致誤差。基于以上原因,可以肯定網上醫療咨詢帶來的潛在性誤診幾率是極高的。
這些網站同樣要收取會員費和診療費,甚至比小網站更高。因為醫師和專家的成本也被計算在內。同時由于自身的資源優勢,這些網站收費更加理直氣壯。當然,相對于前者,用戶的錢并不是完全白花。至少得到了專業人士的指導,但僅僅是指導而已。
延伸到線下的利益鏈無論是專家還是客服,對于那些和線下實體醫院有合作的在線醫療咨詢診療網站來說,除了會費和問診費,另一個利益點,就是將網上的咨詢者變成醫院里的看病人。
“有些小網站一般收點錢就完了,但是一些有關系的網站,和醫院有聯系,會將病人推向醫院,然后雙方分成。”供職于北京某家私營醫院的李先生如是說。
據他了解,他所在的醫院就有這樣的行為,醫院自身有在線醫院,在線醫療咨詢服務。而和醫院合作的其他網站也有幾家。對于醫院來說,網絡上少量的會費自然不放在眼里,需要的是患者來醫院就診,將網絡上的利益鏈條延伸到現實中。
一般來說,醫院自身的網站比較規矩。但和醫院合作的其他網站,操作手段就無甚顧忌了。對于咨詢病癥的用戶,夸大其詞是經常的事。如果說,無法看到病人容易產生非主觀的誤診,那么這些網站則是有意識的去誤診。目的就是一個,將你推向他們有聯系的醫院。
推薦分為軟性和硬性兩種。軟性推薦的網站合作醫院通常不止一家。并且會堂而皇之地把合作醫院的名稱列在網站首頁上,而在咨詢中,也會明確地告訴你,最好選擇我們網站推薦的醫院就診,那里醫療好,服務周到,收費也較為合理。
而硬性推薦,則是張小姐口中的那種“賺了就走,關了再開”的小網站的做法。而與之相關聯的也是一些較小的私人醫院甚至診所。且通常只有一家,針對性強,指向明確。實際上很多小診所或者醫院根本不具備推薦中吹噓的各項條件和能力。在忽悠病人和家屬消費的同時,也增加了耽誤病情的風險。上個世紀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幾乎成為城市文化一部分的診所小廣告,現在有了網絡加強版。
像這些小醫院診所收到了病人后,會在有意無意中向病人詢問或讓病人填寫來此醫院的理由,網絡了解就是其中一個。而到一定時間,醫院就會根據大致的人數付給這些網站一定的費用。
“為了掙錢,耽誤的病人其實不在少數。”李先生介紹說,有的病人其實是小病,但聽信了網站的危言聳聽,花了很多錢在醫院里。更嚴重的是,有些病人的病根本不是中小醫院能夠治療的。但這些醫院等于將他們半路截下,在花費了不少錢和大量時間后,會建議他們轉去大醫院治療。無形中,將寶貴的治療時間耽誤了。
至于病人,在這線上線下的來回中,早已暈頭轉向。根本無暇顧及其中的貓膩。即使有少數人產生了懷疑,但由于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線上線下是有著聯系。
所以也無從質疑。
網絡醫療咨詢監管成“飛地”
問題多多,監管卻乏力。網絡醫療咨詢由于跨越了兩個行業:網絡和醫療,使得對其的監管成為“飛地”。
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于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醫療行業本應屬醫療衛生部門監管,但這些在線醫療咨詢診療網站,基本不在相關部門注冊。和醫療衛生部門處于“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步。隔著無形的網絡,醫療衛生部門想管也管不到。互聯網監察部門對于網站的性質也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或者說,即使有,也無法奈何這些隱蔽性很強,機動靈活的網站。君不見,嚴厲封殺下的色情網站,不是同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嗎?
一個管不到,一個沒義務管。游走于縫隙間的網絡醫療咨詢和診斷盈利模式卻日益紅火。小型網站一天也有成百上千的訪問量,而其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選擇掏錢,對于網站來說,就是賺到了。大中型網站的訪問量則是以十倍計。而最高等級的正規醫院的主頁或者知名在線醫療咨詢診斷網站更是海量。
其實在歐美發達國家,網上醫療咨詢已經成為常規醫療中的一項。在美國,醫院的現場問診如果需要100美元,線上的咨詢診斷只需要10美元。當然,先決條件是對方具有執照,屬于正規資格的從業者。而且問診咨詢的技術手段也很先進,利用視頻、語音等確定患者的大致情況,然后給出一個保守的診斷。即便是這樣,監管也相當嚴格。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網絡醫療。如果發現存在資質不合格或者水平不合格的問題,輕則取消營業資格,重則要面臨牢獄之災。
應區分“咨詢”與“診斷”
趨勢使然,但并不能成為混亂的借口。“咨詢”與“診斷”更應嚴格區分。
網絡醫療咨詢是指根據你提供的情況,專家網友給你提供意見和建議,而且一般正規網站這種咨詢都會有明顯的“網上咨詢不能替代實地診療”字樣。
網絡醫療診斷則是指根據你口述的病癥來進行判斷性的開出處方,實施藥物治療。通常也伴有費用的發生。而現在的情況是,咨詢和診斷混為一談,收費更是無處不在。“專家”頭銜滿天飛,線上拼命想把患者引到線下。種種做法,著實讓人擔憂。
混亂的在線醫詢源于不健全的醫療體系混亂的在線醫詢診斷仍然有如此大的市場,除了信息發達的原因外,過于昂貴的醫療費用,惡劣的服務態度,擁擠的醫院,稀缺的醫療資源也是使求醫問藥讓人畏懼而轉向網絡的重要原因。
醫療資源是我國現有的公共資源中最為稀缺的資源之一。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看病難是絕大部分人的共識。關于醫院號販子,藥蟲等的報道不絕于耳。爭奪少量的安心看病的權利,成了大多數患者的痛苦經歷。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網絡醫療咨詢以其方便快捷,費用低廉成了人們看似不錯的選擇。
在醫療監督發達國家,信息的發達能改變醫療生態環境,將來網上醫療咨詢是個必然的趨勢。但是我們現在還面臨一個連嬰兒奶粉都會有毒的國情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醫師的專業資格需要監管,醫師診斷病患包括視、觸、聽,如果沒有實際檢查病患可能引起潛在性誤診的問題,目前條件下這些問題還是不易克服的。
當一個公共服務行業進入產業鏈模式,尤其是受到雙線利益的支配時,其質量和安全就難以保證。監管不力乃至缺失,更加劇其嚴重性。逐利無可厚非,但逐利于何時,逐利于何事,實當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