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酷派售后點出示的維修受理服務單。
7月,骨灰級的淘寶買家徐炎(化名)準備購買一款酷派5930的手機送人。他認為,憑借自己在電子產品消費方面的經驗,“拿淘寶來說,99%不用看貨,都可以斷定他們的貨是真還是假。”
然而,最近一次的網購經歷似乎讓他有了些許不快。6月13日,徐炎通過淘寶店鋪購買手機后等待收貨,到貨后他通過自己的經驗判斷,商家承諾出售的手機全套原裝行貨,除了手機以外,配件都并非原配。
“第一,外包裝。無論從外觀圖案還是標簽,十分山寨,酷派行貨包裝跟到貨的截然不同;第二,數據線,看上去就劣質,商標貼紙貼得毛毛躁躁,十分不規范,沒有編碼;第三,充電頭不對板,今年出廠的手機,所謂的‘原裝配件’商標上居然顯示2012年;第四,所謂的原裝耳機,跟正品一比較就一目了然,耳機孔明顯粗大。之前經常接觸這些配件,做個對比就一目了然。”
事實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配件逐漸被人們關注,由此產生了一個頗具規模的手機配件市場。2013年6月,HCR(慧聰研究)聯合《每日經濟新聞》通過網絡調研的方式對手機配件進行了一項研究,數據表明:除手機外殼、屏幕貼膜外,手機耳塞等手機配件有相當的市場前景。從淘寶網手機配件關鍵詞的搜索來看,貼膜、保護套、藍牙、移動電源等一應俱全,銷量正旺,單看保護套一項,價格從幾元到幾千元不等。
6月24日,徐炎來到當地的酷派售后服務點證實了他的猜想,維修受理服務單上手寫的一行:“充電器、數據線、耳機,非原廠配件(無編碼)。”正中央還寫了一個大大的“退”字。徐炎說,“本來,以前我們做的維修受理服務單都是打印的。我原本要求打印,但售后點說,目前手寫的服務單也可以作為證據,我也就沒有追問。”
原來,來自廣東東莞的徐炎,早在2003年10就取得了廣東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簽發的移動電話維修工中級技能證書,加上他先前從事了十多年IT工作,消費過程中,這樣的證據收集、與賣家協商解決,似乎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習慣了。他覺得,有了充足的憑證維權才不會是難事,平時生活中他也樂于幫朋友處理類似的案例。“之前也有過一次類似的經歷,貨不對板,但店家態度誠懇,加上當天晚上隨即發貨,也就不會多追究了。”
仍然,這次遇到的賣家似乎讓他有理都說不清。購物糾紛沒有處理完畢的時候,徐炎被公司派去了湖南出差了一周,當他回到東莞時,替他跟進投訴的同事給他的反饋,讓他十分氣憤。他看到店家的回復記錄,要么,不在正題,“假設這部手機是假的,你為什么不退貨呢?”而他反饋的是配件問題,“要去送人的手機都到到貨了,因為配件的問題退貨,還怎么送人”;要么,售后服務處理問題的方式,讓他難以接受,“如果包裝盒跟充電頭不一樣,買家干嘛不拒收貨物呢?你就想退款不退貨?你這不是太欺人了嗎?還是你故意捏造事實,想吞沒我的手機。”
徐炎說,消費后產生投訴問題,也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目前大部分消費者都是弱勢群體,沒有專業的知識。購買手機時,他所描述的手機配件的問題,就已經被許多消費者所忽視。
而讓他心痛的是,當消費者遇到此類問題反饋給淘寶時,無論是淘寶店鋪還是淘寶平臺,總是以退貨退款簡單了事。“我一聽淘寶的工作人員說,把錢打給商家,我就來火。就好比公司與公司做生意,簽了合同下了訂單,結果對方把次品給你,然后對方說,你退貨退款就行了呀!”當造假的成本變低,消費者的不了了之,其實也助長了現在網絡平臺一些假冒偽劣產品的氣焰。“打個比方說,淘寶如果說,淘寶店鋪一次或三次出售假貨,封店罰款,那么相信許多商家不敢做,作假的不法行為自然而然會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