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快遞、快運等運送方式越來越深入生活,由此引發的各種糾紛也日益增加。
近日,消費者楊女士向本刊投訴,自己在委托北京中鐵快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快運”)運輸貨物時,就遭遇了一件煩心事。
楊女士家住北京,因生活需要,舉家搬往廈門。在北京居住了半輩子,置辦的一些家業舍不得扔掉,于是找到中鐵快運進行托運。由于貨物較多,裝了滿滿一集裝箱,價格自然也是不菲,托運費29600元,其中的集裝箱費、調裝費、包裝費、裝運費一應俱全。而找到中鐵快運這樣的大公司,楊女士也是為了求一個安心。
于是在2013年12月18日,與中鐵快運辦妥了相關事宜后,楊女士便放心地遷到了廈門。但到了廈門后,對方保證在當月二十四五號就能到達的貨物,不但遲遲未能到貨,反而發生了蹊蹺的事情。
2014年元旦前,楊女士接到了天津船運的電話,對方讓楊女士準備取貨,然而隨后就沒了動靜。當楊女士打電話詢問天津航運時,對方卻告知楊女士中鐵快運因未支付運費,所以楊女士暫不能取貨,這也使得楊女士和船運公司產生了糾紛。
直至1月4日,中鐵快運付清了運費之后,楊女士才收到自己的貨物,這已經比當初中鐵快運承諾的日期足足晚了10天。
為什么同樣具備運貨的資質,中鐵快運會把運貨的工作交給天津船運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楊女士委托親戚詢問了天津船運公司運貨的費用,而得到的結果卻讓她大吃一驚,同樣的箱體、相同的路程,通過船運成本價只有6000元左右,比起當初付給中鐵快運的29600元足足便宜了2萬多元。
對于中鐵快運的轉包行為,楊女士十分氣憤:簡單的倒手,就能夠帶來2萬余元的收入,這樣的買賣做得也未免太過精明,而對于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失和不便,商家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不帶有一絲一毫的羞愧和不安。那么,消費者的經濟賬、時間帳、情感賬,又應當由誰來買單呢?
記者手記
在全社會都在熱議“誠信”話題的今天,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貨物采取“轉運”的方式來追逐利益,顯然就是對誠信最大的褻瀆。
或許2萬多元的利益,對于一個具備一定規模、產值的集團來說,真的算不得什么,但對企業真正能夠造成打擊的,并不是一時的利潤,而是老百姓的口碑,如果不能對所屬人員的行為進行有效管理,那么過去積累的信譽就會逐漸被消耗,當老百姓心中的誠信消失的時候,底子再后的企業也將難以維持生計。
看似簡單的轉運事件,反映的是公司的經營理念和運行的正規程度,而面對問題的態度,則反映的是公司把消費者擺放在了什么樣的位置,信譽無小事,在這一問題上,相關單位還應當拿出更加積極的態度,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