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至2016年11月15日,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部共收到投訴6837例。報告期數據顯示,本期消費投訴量較上期相比增加1407例,增幅為26%。與去年同期相比,投訴總量上漲2739例,增幅為66.27%。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期內對消費投訴訴求的統計數據顯示,消費者要求投訴目標進行退貨退款的比例為29.57%,這意味著,近三成的消費者在本期購買商品后出現要求退貨退款的情況。
分投訴渠道消費投訴:微信端新增投訴占9%
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的多種渠道的入口中,消費者分投訴渠道的投訴案例數據中顯示,微信端試運行階段收到消費者投訴的9%,其他九成以上的消費者仍然習慣使用網頁端進行錄入消費投訴。
分消費商品性質投訴:質量問題凸顯
按照消費者商品性質劃分,消費者投訴主要可劃分為商品和服務兩大類別。根據歷年中國質量萬里行的消費者投訴量的數據不難看出,商品質量問題占據消費者投訴的主要方面。
本期數據報告顯示,商品質量問題占據平臺消費投訴量的84%,相比上期的82%的占比數據又有所增加。
在具體的產品服務方面,培訓教育的投訴量仍然居于各行業之首,與上期相比,增幅為32%。報告期內,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者投訴平臺收到不少消費者投訴尚德機構,主要涉及三方面問題:一是涉嫌虛假宣傳,其宣傳教學師資、教學質量與實際不符;二是質疑其無資質辦學,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三是投訴其沒有充分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設置退費障礙。
律師建議,消費者在報名網絡教學時,可以要求教育機構提供該教育機構及其教師的資質證書,明確教學的老師、教學的課程、時間等與學習相關的信息,同時將該所有與教學相關的內容都通過雙方簽訂書面協議的方式予以固定,待日后發生爭議時有依據可遵循。
除此之外,留學中介的消費投訴,也是這類消費投訴中占據一定比例的投訴問題。中介最慣用的幾招騙術是:自吹自擂、巧妙收費、隱瞞真相、中途變卦和“不平等條約”。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在選擇留學中介前,首先要對自身各方面條件有一個全面和客觀的認識;其次要盡可能要多地關注海外院校官網、海外留學動態等信息,了解想要申請的學校的基本情況和招生要求,譬如每年一般會招收多少中國學生、學校專業的培養計劃等。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些中介承諾學生沒有語言成績依舊可以申請到名校。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抱著僥幸的心里認為自己一定是那個“中彩票”的人,愿意為了這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可能去投資,結果輕而易舉的落入中介設下的圈套。
值得提醒的是,辦理出國留學一定要與中介機構簽訂出國留學的協議書,協議書上要有連續的編號。在協議書上代表甲方簽字的人員,必須是中介機構的法人代表。如果簽字人不是法人代表本人,那么簽字人也要有法人代表的授權書,才有資格簽署協議書。在協議中約定不明確的條款,可以要求中介公司按《合同法》中的誠信原則去實現其口頭承諾部分。
在涉及費用時,一定要貨比三家,可以找一些第三方獨立平臺免費推薦正規合法的留學機構,在了解每個機構的服務流程后,再選擇適合自己的簽約;其次,一定要保存所有的繳費單據、通知書、收據、發票等憑據,以便在發生錢款糾紛時可作為證據。
分行業消費投訴:網購服裝類產品增量明顯
本期投訴數據顯示,分行業消費投訴量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從本期各行業投訴量數據可知,網絡服務行業投訴仍居各行業投訴之首,投訴量為2986例,占本期消費投訴總量的43%。與上期相比,本期消費投訴了減少了434例,增幅為17%。
“雙十一”購物節在發展了8個年頭后,11月12日0點,阿里巴巴向世人宣布了1207億的“雙十一”新交易記錄,加上京東、蘇寧等各類網絡零售平臺的交易數據,2016年“雙十一”購物節全網交易額可能超過1700億元。
“雙十一”從最初阿里巴巴的獨角戲發展成幾乎所有網絡零售平臺共同參與的購物節,交易額從最初的不到億元,迅速井噴至超過1700億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購物節,顯示了中國網絡零售發展的強勁勢頭,也凸顯了網絡零售相對于線下零售的巨大交易優勢。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月份日均銷售額接近900億元,“雙十一”購物節一天交易額幾乎是日均社零總額的2倍。作為中國人自己的購物節,“雙十一”在促進國內消費,擴展國際貿易,擴大網絡零售影響力,提高我國網絡購物滲透率上已經體現出重要作用。
“雙十一”之前,工商總局約談15家電商要求,集中促銷活動期間,銷售額爆發式增長,價格欺詐、虛假宣傳、不正當競爭、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發貨遲緩、退換貨難等問題也會集中顯現。企業要加強自治,規范網絡促銷活動。針對“先漲價后打折”的問題,工商總局要求促銷活動組織者和經營者要遵守促銷活動規范,不得先漲價再打折,借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介紹,阿里巴巴運用大數據技術,鎖定商家“雙十一”前30天實際成交價,商家促銷原價不得超過此價格。
中國質量萬里行收到的投訴數據顯示,近幾年“雙十一”后,物流配送成為消費者吐槽的主要領域,大量快遞包裹在配送站堆積,產品錯配,產品缺貨,損毀現象頻發。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從快遞能力來看,去年我國快遞包裹量在206億件,日均派送量在5000-6000萬件,去年“雙十一”快遞包裹量約5億件,而今年“雙十一”訂單量超過10億,承載量是日均處理量的10倍-20倍,這樣的物流壓力要保證同樣的物流服務水平非常困難。
從消費者投訴比較多問題中,利用購物街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以及虛假折扣、虛標原價、虛假存貨、誤導宣傳、刷單等不規范問題,帶來的消費者投訴量在“雙十一”后也出現了大幅上升。
第二,通過與2016年第10期月度消費投訴量相比,十大行業均出現了投訴量上漲的趨勢。各行業幅度排名依次為:房產家居、醫療健康、食品煙酒、旅游教育、IT通訊、網絡服務、汽車行業、金融保險、家電行業、服裝美容。
第三,與2015年第11期各行業投訴量相比,除了金融保險行業以外,九大行業的投訴量紛紛出現了上升趨勢。各行業投訴量的增長幅度排名依次為:服裝美容、旅游教育、食品煙酒、房產家居、家電行業、醫療健康、IT通訊、網絡服務、汽車行業。
與去年同期相比,該數據呈現出最明顯的特點是,服裝美容的投訴量再次出現各行業的最大增幅,投訴量的增幅為432%,相比上一報告期內數據再次出現增長;從這類投訴者消費渠道來看,各地網絡渠道購買服飾、化妝品類商品出現消費投訴的增幅較明顯。
商品質量投訴中,主要涉及網購日用百貨類商品,按投訴量排序依次是服裝、鞋、化妝品和家具。
國內知名第三方導購軟件惠惠購物助手最新發布的2016年《“雙十一”網購大數據報告》顯示,截至“雙十一”當天12時,天貓、網易考拉、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等主流電商流量較前一天增幅明顯,其中天貓流量增加了3倍,網易考拉緊隨其后;此外,服裝鞋帽仍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品類,而在消費者關注的所有品類中,歷史最低價商品占比都超過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