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60年·9月先鋒
2009-09-04 點擊:次
今日閱讀:1952年
報刊檢索:人民日報
刊登日期:1952.09.06
原文標題:
北京被服廠是怎樣總結和推廣先進經驗的
作者:魏如蕙
點評人:劉伊婷
原文選摘 在本班推廣徐勛先進經驗時,大多數工人都認為是竅門,愿意學習,但也有少數工人不滿意。有的工人認為:“這算不了什么,只是做法不同。”也有人說:“他的地方好,機器好,年輕力壯。”針對這一情況,領導干部便用實際事例來教育大家,推動大家學習。并決定用測定操作時間的方法來總結徐、劉二人的先進經驗。根據測定,徐勛產量高、質量好的原因是:機器停得少。劉奎振在機器開動中間雖然要停幾次機器,但是他拿活的動作快,放活的地方合宜,因此,劉奎振同樣可以多做活。根據測定的結果,工會又召集了幾次座談會,征求全體工人和技術人員的意見。經過這樣的總結和廣泛地征求群眾的意見,徐、劉二人的操作方法便被群眾公認為先進經驗了。
首先在第一縫紉部發動了積極分子學習。在取得一定成績后,又組織了三十余人參加的小型表演會,這個表演會帶動了第四工段的工人普遍學習先進經驗。根據學習的情況,領導干部又召開了幾次座談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在本廠黨委的領導下,又組織了黨、行政、工會、青年團的干部和工務科的技術人員到現場實際了解,分析工人的動作,這樣就更豐富了這個新操作方法的內容。最后,舉行了全廠性的技術表演大會,推動了全廠學習先進經驗、找竅門的高潮。
點評 1952年,并不是品牌盛行的年代,但在當時的企業之間,流傳著一些響當當的特殊“品牌”———郭瓦廖夫、郝建秀、屈士恒、劉長福、王占文、徐勛、劉奎振……這些不僅僅是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而是某些工作方法、生產經驗廣受認可后約定俗成的質量代名詞。
當然,這些特殊的“品牌”并不對應某種具體產品,而是代表一些卓越的工作方法或者經驗。因為,這些名字背后的個人或者團隊(小組),要么在質上有過人之處,要么在量上高人一等,更多的是兩者兼備。這有點類似,如今一提起李素麗,就會聯想到優質的公交服務質量一樣。
當然,創此類“品牌”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突出某一個人或者團隊(小組),也不局限于宣傳某一企業,而是廣而告之,讓更多企業和勞動者從中“取經”,力爭成為下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