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冬玲
十年磨一劍。
近日,在經歷了種種磨礪之后,汽車“三包”規定終于塵埃落定。
這標志著中國的汽車消費者有了一部專門的操作方便的維權法規。
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從此將步入法制嚴明的有序競爭時代。
對消費者是最大的利好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個汽車夢,因此,有關汽車質量維權的法規就特別容易受到關注。
“三包”規定一出臺,網民黃仁萌就興奮地在微博上表示:“汽車‘三包’規定的頒行,終結了長期以來問題車主維權無規可依的歷史。”廣西柳州工商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汽車“三包”規定有三大亮點:一是打破了生產廠家過去對家用汽車“只包修理不包退換”的老規矩,二是延長了大多數生產廠家承諾包修的期限,三是對生產廠家和指定修理者強制制定了相關責任和義務。他認為這些對消費者來說都是絕對的利好。
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法規一處處長李明剛對媒體表示,之所以將汽車產品納入“三包”的專項立法,就是考慮到汽車產品技術復雜,消費者與生產經營者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在處理質量問題的過程中,容易處于劣勢、弱勢。
倒逼企業質量升級
出廠皆優質
汽車“三包”規定,對某些汽車生產企業來說,確實是道難邁的坎。
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營銷公司客戶服務部部長許幫松算過一筆賬,即便是很小毛病的新車,退回后至少有2成價值“蒸發”。“價值10萬元的轎車,使用1個月,發現問題退回廠方,消費者要付的折舊費金額很小,廠方即便維修后再投入二手車市場,車價也至少折掉20%。”J.D.Power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梅松林也認為,對于那些缺乏核心技術及體系制造能力的弱小企業而言,今后或將因汽車“三包”政策而遭遇滅頂之災。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美國推行類似的汽車“三包”規定的“檸檬”法時,3年時間內,幾大車企光退車帶來的損失就達10億美元。
對此,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表示,“三包”規定對汽車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汽車“三包”固然加重了企業的運營負擔,但是也能刺激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推進企業的優化升級,促使企業開拓新的發展道路。”
實際上,汽車“三包”出臺前后的博弈過程,也是自主品牌感受到壓力品質快速提升的過程。
2012年6月,北汽公布了自己的“三包”政策,并定義了20項嚴重安全性能故障和40項發動機、變速器主要零部件故障形式,對退、換車的標準有了相對清晰和明確的界定。
還是2012年,比亞迪提出對旗下全系車型實行“4年或10萬公里”超長質保承諾。
技術人員參與把脈鑒定
承諾重于山
吳之如 作
盡管“三包”新規的出臺解決了很多消費者期待的問題,但鑒定程序仍是整個“三包”新規的核心,也是最后消費者權益能否落實的關鍵所在。
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打假工作委員會投訴舉報辦公室主任賈寧認為,從以往服裝和食品行業“三包”政策的執行情況來看,盡管我國的汽車鑒定機構都是國家質檢總局指定授權的,但在實際運營中跟生產企業有諸多利益牽涉,因此,“鑒定難”或成為新規實施過程中的維權難點。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數據,2011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汽車及零部件投訴16805件,同比增長19.2%,是投訴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其中,涉及質量安全問題的占54.7%,制動系統失靈、發動機性能故障等關系行車安全的問題,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熱點。而中國質量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全國汽車產品與服務質量投訴總量為4664例,其中,合資品牌投訴占比58%,自主品牌占比38%,進口品牌占比4%。有8成投訴的車輛是在汽車免費保修期之內,其中一個月內新車投訴占一成。
賈寧說,盡管近年來有關汽車質量的投訴居高不下,然而,在實際處理中,眾多投訴的案例最終能通過鑒定實現維權目的的消費者卻微乎其微。
對此,質檢總局已有所準備。
在前不久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汽車售后服務大會上,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申訴處理中心副主任楊紅表示,發生三包責任爭議,消費者與經營者協商不成后,并不一定就要直接進入“質量鑒定”程序,汽車“三包”規定在處理產品爭議時,將引入一個技術咨詢的環節。也就是省級以上質監部門可以組織建立家用汽車產品三包責任爭議處理技術咨詢人員庫,為爭議處理提供技術咨詢。消費者與經營者同意后,可以選擇技術咨詢人員參與爭議處理,進行“問診把脈”,技術咨詢費用雙方協商。楊紅說,這是一種成本最低的爭議處理方式,一旦要進行鑒定,成本將會很高。
另據了解,由質檢總局與國內其他檢測中心共同成立技術分析中心來為車輛做“體檢”,也已列入設想和計劃。
可以預料的是,汽車“三包”規定在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相信,隨著相關標準及法規細則的陸續出臺,汽車“三包”的可操作性會越來越強。
汽車“三包”規定一定能夠也應該能夠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