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進大出”到“優進優出”
質檢總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十二五’期間,全國共建成236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4月5日,質檢總局在河北滄州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近年來在積極促進農產品優進優出、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中國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推動中國外貿從“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轉變。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質檢總局動植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質檢總局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以農業、農村供給側改革為著力點,以提升進出境動植檢工作質量為抓手,以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為目標,積極促進農產品優進優出,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十二五”期間,我國與81個國家簽署動植物檢疫協議、議定書159份,豐富了進出口農產品貿易;獲得安全風險監控結果122萬個,其中不合格結果4222個,有效保障了進出境食用農產品和飼料的安全衛生。5年來,全國進口糧食4.56億噸,進出口水果2997.37萬噸、貨值312.47億美元,進出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6941.01萬噸、貨值505.02億美元。
為了有效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質檢總局大力推動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十二五”期間,全國建成236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呈現出“以點帶片、以片連面”的示范帶動趨勢。示范區實現了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從源頭上提升了示范區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一方面,示范區農業生產由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并重,產品由中低端轉向高端,其中一部分成為打入高端市場的拳頭產品;另一方面,采用“一個標準、兩個市場、內外兼顧、統籌發展”的原則,在出口的同時為國內市場提供高品質農產品,使國內消費者更多地體驗到質量獲得感。此外,示范區建設倡導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遙相呼應。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從供給側改革入手,就必須培育綠色、有機、特色農產品,而這些正是老少邊窮地區、民族地區的自然優勢。質檢總局積極跟進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主動加大對接力度,與國家民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民族地區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指導意見》,與國務院扶貧辦國際扶貧中心聯合扶持27個貧困縣利用世行貸款項目擴大農產品出口,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質檢總局將大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農產品競爭新優勢,鼓勵企業改革創新,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示范作用。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為示范區內優質農產品解決了銷路,還帶動了當地勞動力就業,一舉多得。出口農產品示范區等還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與此同時,質檢總局還綜合運用注冊登記、過程監管、風險監測、抽查驗證等措施,將關口前移至種植、加工過程,從源頭和過程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降低出口查驗比例,提高通關速度。目前,京津冀地區,江西至福建、深圳,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出口全直通,為企業節約了通關時間,降低了物流倉儲成本,提升了出口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了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上述負責人表示,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質檢總局將著力加強農業、農村供給側改革,重點開展農產品“優進優出”專項行動。同時,將培育更多國際知名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