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消保委發布網絡教育培訓消費提示
2023-07-13 點擊:次
文/黃星星 劉靈寧
為有效防范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無照經營等消費陷阱,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近日,湖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關于網絡教育培訓的消費提示。
謹慎選擇培訓機構
消費者應選擇正規注冊、美譽度好、可信度高的網絡教培機構。充分利用網絡查詢或通過現場走訪查看等方式了解網絡教培機構登記注冊及經營運行狀況,可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https://www.gsxt.gov.cn/index.html)等信用公示平臺,核查網絡教培機構宣稱的經營資格、實際開展的經營活動是否與登記注冊信息一致,查詢網絡教培機構及實際控制人等征信狀況,是否有不良信用記錄或違法處罰記錄等。
涉及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還需登錄當地教育和人社系統網站,查詢網絡教培機構是否獲得教育部門或人力資源社保部門頒發的教學、培訓資質許可。
理性選擇培訓課程
在選擇培訓課程、購買在線教育產品和接受在線教育服務時,不要盲目跟風,不要輕信夸大宣傳。小心識別一些培訓機構在廣告中宣稱“名師上課”“金牌講師等”的真實身份,多加檢驗“強效提分,考試一次上岸”的實際效果,對“針對性、個性化輔導”,可先行體驗,了解師資、課程等具體情況,針對自身需求,科學理性選擇實際有效課程。
審慎訂立消費合同
網絡教育培訓普遍采用先收費后消費的預付款方式,培訓收費應當實行明碼標價,培訓內容、培訓時長、收費項目、收費標準、退費條件及途徑等信息應當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
消費者應盡量選擇周期短的課程,仔細核對合同相關條款,切莫輕信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的口頭承諾,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在請教專業人士后再行簽訂合同。對于承諾內容與合同不符的,可要求培訓機構將承諾以補充條款的形式寫進合同,明確雙方之間權利義務,避免網絡教培機構利用合同不公平格式條款減輕或免除自身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排除消費者權利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警惕防范“貸款”陷阱
針對經濟能力有限的消費者,有些教育培訓機構會誘導消費者采取分期付款或網絡貸款等方式來支付培訓費用。對于貸款利率、風險提示等主要條款刻意隱瞞,誤導消費者,消費者稍不留神就會落入“教育貸”陷阱,導致債務纏身。對此,提醒廣大消費者應加強自我保護,充分認識網絡貸款的危害,量入為出,理性消費。
收集保留維權證據
網絡教育培訓廣告宣傳頁面截圖、聊天記錄、支付記錄、合同等,均可作為消費維權證據,一旦發生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等消費爭議,請及時撥打12315依法維權,或通過司法訴訟等法律途徑及時得到賠償和補償。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