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消費提示:“醫美”選擇須謹慎,自信健康才是美
2023-08-23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文/田宏志 歐陽萱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隨著消費升級,越來越多愛美的女性選擇“醫美”,從開始的面膜、妝發、美甲到現在的“整形”。大家的選擇從“生美” 升級到了“醫美” 。那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醫美” 機構, 永州市消費者委員會提醒廣大消費者:“醫美”選擇須謹慎,自信健康才是美。
一、“三查驗”辨真偽,正規經營有保障
(一)查驗機構資質
根據我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美容醫療機構必須經衛生行政部門登記注冊并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后方可開展執業活動,同時須在診療范圍內明確醫療美容項目,僅僅取得營業執照,但沒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診療范圍內沒有醫美項目的,都不得開展醫療美容服務。消費者在選擇美容院時應先查驗其主體資質,“證”、“照”齊全才是正規的醫美機構。
(二)查驗醫師資格
穿白大褂的不一定都是醫生,進行醫療美容項目之前,請確認給你診療的醫生是否有執業資格,只有擁有執業資格且經執業醫師注冊機關注冊的醫師,才可以實施醫療美容項目,其他人員不得從事醫療美容服務,消費者可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查詢醫生執業注冊的信息,認準有資質的醫生為你進行診療。
(三)查驗產品批文
要了解醫學美容機構使用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是否已經依法注冊,進口藥品或醫療器械必須有中文標簽及說明書。醫療美容使用的產品,如果是按照醫療器械注冊的,如注射用透明質酸鈉(俗稱玻尿酸)、假體等,包裝上應有醫療器械批準文號;按照藥品注冊的,如肉毒素等,包裝上應有藥品批準文號。消費者可登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https://www.nmpa.gov.cn查詢醫療器械或藥品真偽并核實相關批準文號。自覺抵制非醫療機構和非醫師開展的醫療美容服務,自覺抵制假冒偽劣、“三無產品”或來源不明的醫療器械、藥品。
二、“四謹慎”防風險,理性看待不沖動
(一)謹慎開展美容項目
醫療美容項目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存在一定的風險,若操作失誤或不規范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后果。而醫療美容使用的醫療器械、藥品等產品,即使是由有資質的醫生正確操作,也可能因消費者的個體差異導致一定機率的不良反應發生。常見的醫療美容使用產品風險有:肉毒素,注射本身可導致紅斑、水腫、瘀斑、疼痛等不適,來源不合法的肉毒素產品注射后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全身中毒反應。透明質酸鈉(俗稱玻尿酸),常見的不良反應輕則為疼痛、局部紅腫、瘀斑,重則注射后發生血管栓塞導致的相關并發癥急、如果沒有及時得到診斷和處理,皮膚軟組織血管的栓塞極易導致皮膚組織壞死,眼底血管的栓塞甚至會導致失明。激光治療,激光治療可引起皮膚紅腫、創面,以及皮膚色素異常、皮膚敏感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引發感染、形成瘢痕。
(二)謹慎選擇預付消費
當前醫療美容行業使用預付卡的情況較為普遍,一旦出現經營困難或者發生突發事故,導致經營難以為繼,那么“撤店”、“跑路”就成為大多數經營者選擇逃避義務的方法。所以消費者在選擇時,應當優先考慮資質健全、規模大、信譽好的機構,一次性購買預付卡的金額不宜過高、周期過長。要詳細了解預付式消費服務內容等條款,明確辦卡費用、使用期限、適用項目及退款、轉讓條件等,簽訂協議,不能只聽商家的口頭承諾;每次消費時,要問清消費金額,掌握預付卡的余額,并盡可能的留取消費憑證,防止預付卡金額被額外扣減。
(三)謹慎甄別套路貸款
目前,整形大多是不在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之內的,消費者要確保自己有支付所有費用的經濟能力。雖然目前還有整形分期貸款,但“醫美貸”亂象也經常見諸報端,有些違法的“醫美貸”將美容與高額債務捆綁在一起,通過砍頭息、故意逾期等方式設下連環套,使得消費者落入高額負債的陷阱中。建議您理性消費,對于計算方式復雜難懂的”醫美貸”應提高警惕,避免不慎落入其編織的羅網。
(四)謹慎對待審美差異
審美本就是主觀感受,任何人的美都是獨一無二的,要自信開朗做自己。醫療美容只是一種醫療技術手段,再好的技術也只能起到改善作用。進行前,最好還要考慮到所有可能的糟糕情形,還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效果不滿意,你是否能接受,是否對整形醫生有足夠的耐心和信任,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來幫你改善或補救。相比認定“整得好看就能走上人生巔峰”,在內心建立健康的審美觀、理性的消費觀、積極的價值觀,通過努力拼搏、奮斗實現的美麗 人生將更為持久。
三、“一留存”護權益,合理維權有證據
一定要注意留存消費憑證。消費者應當留意醫療美容機構開展項目和收費的公示,消費后索要發票(或收據),還需要保留好術前術后照片、溝通記錄、服務合同、手術過程醫師簽字單據等。如出現消費糾紛,根據證據及雙方的約定、合同權利與義務,與醫療美容機構協商,協商不成,也可撥打12345或12315進行投訴舉報,或向當地消委組織反應,組織調解。如遇醫美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可向衛生行政部門投訴舉報;如遇醫美機構使用醫療器械、藥品等的質量問題,可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若醫美機構涉嫌非法行醫、造成嚴重損害后果(造成就診人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性障礙)的可向公安機關報案。若協商調解不成,也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