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發布一批專利產業化優秀案例
2024-04-26 湖南省市場監管局 點擊:次
近日,湖南省市場監管局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指導下組織專利產業化優秀案例的征集工作,經自愿申報和綜合評審,遴選出一批專利產業化優秀案例。
案例一、鐵建重工構建高價值專利培育和運營機制,推動超大直徑豎井掘進機產業高質量發展
鐵建重工提出并踐行“向頂端轉化、向現場端轉化、向產品端轉化、向產業端轉化”的專利轉化實施戰略,成功打造專利密集型產品——超大直徑豎井掘進機及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外豎井建造技術及裝備領域空白。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專利技術與標準深度融合,重視專利預警防護,相關專利有效帶動材料、零部件等上下游產業發展,形成了高價值專利產業鏈。該專利技術產品已廣泛應用于交通、市政、國防領域的豎井工程建設中,銷售額超80億元。
案例二、“中南轉化模式”支撐航天超大型鋁合金材料與構件制造技術產業化
中南大學構建“專利布局+成果轉化+企業發展”的轉化機制,以“航天用超大型鋁合金材料與構件制造”6項高價值專利作價2億元,與湖南高新創投合作成立中創空天新材料公司,采取高校持股、基金領投、園區注資的方式開展高價值專利轉化,實現了新型材料及構件專利技術從航空航天向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民用領域的廣泛應用。項目產業化基地位于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岳陽片區,公司連續四年實現營銷收入跨越式增長,2023年營收12.09億元,預計全面達產后年產值將超100億元,稅收過10億元。
案例三、“湖大模式”促電渦流阻尼技術產業化
湖南大學建立并實施“篩選培育—分析導航—融資談判—轉化落地”的專利轉化“湖大模式”。陳政清院士團隊的電渦流阻尼新技術,改變了電渦流阻尼難以用于大型結構減振的狀態,打破了重大工程中進口阻尼器的行業壟斷,形成了系列高價值專利組合。湖南大學通過幾十次磋商談判,歷時31個月,由12項專利權、18項專利申請權組成的“電渦流阻尼新技術”作價10005萬元與投資人同步向湖南省瀟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增資,將該專利技術成功應用于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120多項工程,實現了專利技術產業化,為企業帶來豐厚效益,2023年產生訂單收益6900萬元。
案例四、“海牛Ⅱ號”鉆向海洋深處,轉出價值效益
湖南科技大學萬步炎教授帶領團隊自主研發設計的“海牛Ⅱ號”海底鉆機,在2000多米深的深海海底成功下鉆231米,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為我國海洋礦產勘探技術和裝備研發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湖南科技大學、湘潭高新科技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海牛”團隊三方共同出資成立湖南海牛地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海牛”團隊以26件專利作價1.2億元入股,持股高達81.75%。該項目與中石油、中海油、中國遠洋等開展技術服務合作,為推動深海勘探專利技術的產業化做出了實踐。
案例五、湖南農業大學農用履帶底盤的多級變速器專利技術產業化規模化運用
湖南農業大學針對農用履帶底盤的多級變速技術,形成3項授權發明專利的組合保護,并與多家企業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在專利產品推廣運用過程中,對市場進行嚴密監控,針對侵權仿冒行為大力開展專利維權,有序推進專利產品的轉化實施。截至2023年底,相關專利技術產品累計銷售近5萬臺,銷售額達18.9億元,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60%,出口額達2137萬元,有效帶動農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農民發家致富。
案例六、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專利許可助推油茶果采收裝備產業化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創制出的“自走式油茶果采收機”填補了油茶果只能依靠人工采收而無機械裝備可用的技術空白。該校與湖南省農友農業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采取“入門費+銷售提成”模式,將23項專利許可給企業使用,使用費用總計6484萬元,創下我省高校專利許可單筆簽約金額最高紀錄,企業也因為獲得專利技術的實施新增銷售額1.08億。油茶果采收機在我省和江西等主要油茶種植區建立了機械化采收示范區1.3萬畝,降低油茶采收成本60%左右。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與企業共同探索出了“高校研發—企業參與技術熟化—許可—市場反饋—技術迭代升級”的轉化模式。
案例七、專利轉化助推中國氣象探空技術更新換代
株洲橡膠研究設計院開創了“專利技術研發—轉化運用—形成專利密集型產品”的機制,氣象氣球產品以專利產業化優勢占領市場,市場份額穩居國內第一、世界第二。自主研發的往返平漂探空氣球,突破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探空觀測模式。2023年國內首度中標7400套平漂氣球,成功實現平漂氣球國內典型站點批量化業務試運行應用。在國際上首次提供平流層連續直接觀測數據集,實現了中國氣象探空技術的更新換代。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