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產品特點愈發突出
清真食品產業走上高速路
產業觀察
□ 新華社記者 馬 勇 何慧媛 王博
記者從青海西寧召開的2010中國青海國際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覽會上獲悉,近年來,我國清真食品產業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以“飲食惟良、必慎必擇、嚴格衛生、講究營養、注重保健”為特點自成體系的清真食品正在成為我國食品產業領域高速增長的生力軍。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穆斯林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清真食品產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清真食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特點不斷顯現。目前,全球每年的清真食品貿易額達兩萬億美元。
歷史悠久 種類豐富
具有原材料優勢
據食品專家統計,我國現有傳統清真菜肴約5000種,小吃近千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清真食品業有了很大發展,已經形成了糧、油、肉類、乳品、糕點、制糖、罐頭、糖果、調味品、豆制品、淀粉、制鹽、蛋制品、添加劑、酵母、制茶,兒童食品、保健食品、果蔬加工、速凍食品、凍干食品等清真食品門類。
我國清真食品原材料資源豐富。青藏高原、內蒙古草原等盛產優質草料,牛羊肉品質優良。目前,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牛、羊飼養大國,羊的飼養量、出欄量、羊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牛肉年產量近500萬噸,出口居世界第3位。同時,我國用于生產清真食品的植物資源極為豐富。
地域特色鮮明
具有國際交流基礎和會展平臺
2000多萬穆斯林人口分散在我國各地,又使得清真食品的地域特色顯著,多元化趨勢明顯。西北地區是中國穆斯林群眾聚居區,其穆斯林人口占到了中國穆斯林總人口的80%以上。中國清真食品的發展尤以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為盛。
青海省位于西北地區中心,具有豐富的青藏高原動植物資源,清真食品和用品一直是支柱產業,發展也較快。依托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青海省已連續四年舉辦中國(青海)國際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覽會,展示參展商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也為買家與賣家、生產商和品牌持有者、技術方和投資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推動青海省清真食品的國際合作。剛剛結束的2010年青海國際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覽會吸引了,吸引了22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4個省區市的700多家企業參展,最終合同協議資金達4億美元。
作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寧夏的清真食品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群和規模效應,并與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清真認證機構達成了相互認證協議。目前共有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產經營企業近萬家,清真食品年工業產值2009年已達70多億元,清真食品產業占到寧夏食品產業的80%,形成了300余項專利。
當前,我國正在研究制定《清真食品管理條例(草案)》,將清真食品生產和供應納入法制管理范圍。清真食品產業與畜牧業、屠宰業等產業的生產關聯度不斷增強,產業鏈不斷延伸,已成為中國新興產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企業數量穩步增加
規模不斷擴大
國家民委副主任羅黎明等權威人士認為我國清真食品產業呈現以下發展特點:首先,企業數量穩步增加。在我國清真食品傳統市場青海、新疆、寧夏、甘肅等地的清真食品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的同時,陜西、河南、山東、江蘇、河北及京、津、滬等省市的清真食品企業發展迅速,數量逐年增加。
據統計,目前全國2400多個市縣中,97.3%的市縣有清真食品和用品產業。飲食、副食、食品經營戶12萬多戶,其中專門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企業有6000多家。
其次是清真食品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的清真食品龍頭企業,他們中既有像月盛齋、鴻起順、洪長興、老孫家等這樣的老字號企業,也有像伊利、麥趣爾、皓月、草原興發等一批新興企業。
效益逐年提高管理全面加強
但國際市場份額偏低
據國家民委掌握的情況顯示,近年來,我國清真企業綜合效益逐年提高,部分清真食品企業已成為本地的骨干企業,在交納稅收、吸納就業、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貢獻。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中清真食品生產企業產值為3046.7億元,上繳的增值稅額為86億元,
與此同時,清真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全面加強。全國已有1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18個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出臺了有關清真食品管理的法規或文件。這些法規和文件對清真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市場準入條件做了明確規定,為規范清真食品產業的發展,維護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盡管發展態勢良好,但是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指出,目前全球清真食品貿易總額超過兩萬億美元,但中國清真食品出口額尚不足1億美元。這不僅反映出未來我國清真食品產業在全球具有廣闊的市場機遇和空間,也反映出了我國清真食品產業在國際認可度、品牌價值、產業鏈、附加值和研發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和差距。
在國內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更有效地拓展國際市場成為我國清真食品產業的“當務之急”,這也是我國清真食品能否實現產業規模與水平全面提升的真正考驗。《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