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技興檢”戰略,全國質檢系統
“十一五”檢測能力建設蓬勃發展
記者從9月1日全國質檢系統“實驗室開放”集中展示月活動啟動儀式上獲悉,“十一五”期間,國家質檢總局已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聚集了一批高級科技人才和先進儀器設備、手段日趨完善、覆蓋全國的實驗室體系。在保障質量安全,服務民生、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促進質量提升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近年來,產品質量安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質檢總局大力推進“科技興檢”戰略,著力加強質檢實驗室能力建設。建立了覆蓋食品安全、化工礦產、化學危險品與包裝材料、輕工產品、紡織產品與原料、機電、動物檢疫、植物檢疫、衛生檢疫、金屬與金屬材料、特種設備檢測、計量等全領域、全行業的數千家檢驗檢測檢疫技術機構,形成了“以國家質檢總局直屬四大科研院所、國家質檢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龍頭,以省市級技術機構和區域性中心實驗室為骨干,以縣級技術機構和常規實驗室為基礎”的三級技術機構網絡體系。截至目前,已批準籌建國家質檢中心328家、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302家。全系統形成了一支規模較大、專業齊全、覆蓋面廣的人才隊伍,共有專業技術人才9.3萬人,高技能人才1.9萬人。實驗室儀器設備等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科研能力大幅提高。
質檢實驗室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提高產品質量、促進外貿和轉變增長方式、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技術保障作用。一是在食品安全、疫病疫情防控、特種設備檢測、奧運器械、體育場館、新能源產品檢測、輻射檢測等領域為北京奧運會、國慶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等國家重大活動的順利舉辦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二是為應對嬰幼兒奶粉等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甲型H1N1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援助汶川地震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技術支持。
質檢實驗室技術能力近年來雖然得到了快速提升,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對質量安全的要求、國家產業升級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相比,還需進一步加強。
“十二五”期間,質檢總局將加大實驗室的建設力度,推進實施國家質檢中心和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建設二次規劃,再規劃建設285個國家質檢中心和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組織實施食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提升建設工程,加快重點產業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構建國家檢驗檢測體系。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和區域產業發展、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進出口貿易等需求,加快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在產業集聚地建立500個政府認可、社會歡迎、特色鮮明、運行規范、支撐與引領產業發展的高水平區域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到“十二五”末,高水平的質檢實驗室數量明顯增加,能力結構顯著優化,以儀器設備、環境設施和科技人才為重點的能力建設明顯加強,更有效的發揮保障國家公共安全、提高產品質量水平、保障民生權益、服務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
新聞連接
落實“科技興檢”戰略,加強質檢系統檢驗機構建設
為質檢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學保障和技術支持
近年來,質檢系統已初步建成一批設備先進、人才高端、結構合理、管理科學、工作高效的檢驗機構,為質檢系統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和檢驗檢疫行政執法職能提供有力的科學保障和技術支持。
質檢系統檢驗機構是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要求,以先進的儀器設備為手段,以可靠的實驗環境為保障,對產品質量實施科學、公正的檢測、鑒定、評價的技術機構。
我國質檢系統的實驗室主要包括技術質量監督部門實驗室和檢驗檢疫機構實驗室。質檢系統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依托行業技術機構在各地建設了一些國家質檢中心,在口岸建設了一些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國家質檢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各約200家。
國家質檢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是質檢系統為履行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和檢驗檢疫行政執法職能,適應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設立的具有第三方公正性地位的社會公益性檢測機構。檢測能力涵蓋食品、化工、輕工、機械、電子電器、纖維紡織、包裝、建材等重點支柱產業和與公共安全密切相關的產品。
這批國家質檢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除承擔相關產品的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檢驗檢疫行政執法技術保障、生產許可證發(換)證檢驗、委托檢驗外,還積極開展相關檢測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標準的制(修)訂和試驗驗證、產品質量的安全評價和風險分析,積極跟蹤國際和國外標準的變化,為應對貿易技術壁壘提供檢測和技術咨詢等。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質檢系統檢測機構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及資金投入渠道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得實驗室建設發展面臨新的形勢。
一是高新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高水平檢測機構的支撐。《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07年度)》體現了發展高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求。高技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新興產業的形成,許多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新產品,如移動通信產品、新型建筑節能材料、新型紡織材料等,許多產品尚處于不斷成熟的過程,有的質量問題還比較突出。由于這些產業技術含量高,對這些產品的質量監督亟需高水平檢驗機構的支撐。
二是地方政府對設立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一批檢測機構在快速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重點優勢項目,達到了國內同類機構的領先水平,具備了建設國家級檢測機構的條件,但是數量難以滿足地方政府對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建設的迫切需求,紛紛要求建立與當地主導、支柱、特色產業相配套的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并承諾在建設用地、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三是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需要檢驗檢疫檢測機構的技術支持。我國是世界上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和外貿體制的不斷推進,進出口產品結構向科技含量、技術難度大的商品轉換,都提出了超大規模的檢驗檢疫需求。與此同時,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性貿易措施越來越苛刻,不斷擴大對中國商品的制裁,嚴重損害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形象,給我國的外經貿整體環境帶來了嚴重不良影響,也給我國的質檢系統實驗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今后,質檢系統的實驗室發展仍將圍繞“忠于職守、勇于負責、嚴格把關、保國安民”的要求,以“完善規劃、科學布局、資源共享、外聯內合、提升能力、增強實力、加強管理、突出成效”為目標,明確實驗室職能與定位,建立科學規劃與布局的工作機制、創新系統資源與配置新方法、實施有效的績效評價制度、建立集聚高精尖人才保障激勵機制。
面向質量監督和檢驗檢疫行政執法、面向社會提供公共技術服務,全面提高質檢系統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根據中央關于拉動內需的有關部署,從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入手,圍繞現代服務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現代物流裝備、會展用品)、其他服務業(金融服務、文教服務、體育服務、旅游業)、高新技術領域、新興產業以及事關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的領域,重點建設一批國家質檢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力爭在3-5年內使其技術裝備水平和檢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努力提高質檢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重點加強食品、電子電器與信息、機械、機動車及零部件、化工、建材、輕工、紡織服裝、危險品及包裝、化學品分類鑒定與評估、標準、計量、衛生檢疫、動物檢疫、植物檢疫等諸多領域產品的技術裝備能力建設。不斷推進質檢工作技術能力的優化和升級,強化技術性貿易措施運用力度,為促進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承擔起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