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際一流標準化研究機構邁進
——訪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院長王忠敏
今年3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正式確定了向國際一流的標準化研究機構邁進的目標。在該院院長王忠敏看來,這個目標就是一面旗幟,鼓舞召喚著標準院的全體干部職工繼續努力,不斷前行。
王忠敏坦言,這一目標的確立,首先是源自于現實的壓力。隨著國際貿易形勢日趨嚴峻,技術性貿易壁壘愈演愈烈,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標準化科研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國家級標準化科研機構,標準院的使命就是要研究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全局性、戰略性和綜合性的標準化問題,負責研制綜合性基礎標準,提供權威標準信息服務,為推動我國技術進步、產業升級、提高產品質量等提供重要支撐,為政府的標準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不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的標準化研究機構,說嚴重點,就是有辱使命。”
王忠敏認為,和國際一流的標準化研究機構相比,標準院確實還有很大差距,但也有自己的有利條件。比如說,多年來,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標準化研究的需求,標準院積聚了比較深厚的研究實力。再比如說,“十一五”以來,該院在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的領導下,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和“科技興檢”戰略,承擔科技部“關鍵技術標準推進工程”專項,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圍繞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發展戰略做文章,是標準院堅定不移的發展思路。比如,按照制定能效標準——推廣能效標識——實施節能產品惠民政策的標準制定實施的路線,標準院為提高我國主要用能產品質量、提升產品能效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后對國家實施的六批21類產品開展了能效標識管理工作,5年累計節電1500多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1.4億噸,對“十一五”單位GDP節能降耗目標做出顯著貢獻。該院還積極協助節能產品國家財政補貼政策的研究和實施,通過“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促進高效節能產品消費,形成了促進高效節能產品推廣應用的長效機制。
讓王忠敏感到驕傲的還有,該院承擔的“關鍵技術標準推進工程”等重大項目成果豐碩。其中國家標準體系建設持續推進,社會責任、信用、城市公共交通、國家物品識別網路、風險管理等12個技術標準體系相繼建立,解決了一些新興、熱點領域的標準缺失問題;該院主導制定的69項國際標準有力地帶動了相關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突破相關產業國際技術貿易壁壘提供了重要支持;該院承擔的“廢舊產品回收利用標準體系與重要標準研究”課題促進了國務院《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的頒布和實施,對制造商、回收處理企業、消費者均產生重要的影響。
“十一五”期間,標準院的科研基礎條件與服務系統平臺建設初具規模,其中人類工效學實驗研究基地能夠提供多種測試環境和測試手段,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標準文獻共享服務網絡建設”可為用戶提供國內外重要標準和技術犯規的全天候查詢服務。
王忠敏告訴記者,2010年,圍繞建設國際一流標準化研究機構的目標,標準院將繼續拓展與國際知名的標準化機構以及國內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合作,與相關行業和企業建立廣泛而深入的聯系。目前,該院已確立了“十二五”及以后第一批標準化科研領域設置,包括重點建設或重點培育的節能、減排、標準化理論、原理與方法、質量管理、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人類工效學、食品感官分析、公共安全、服務標準化等領域,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和諧社會發揮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全院上下將繼續齊心協力,努力拼搏,為早日建成國際一流標準化研究機構,為質檢事業的發展,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力爭多做貢獻。
(本報記者 徐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