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際領先的計量科技創新基地
——訪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玉寬
【全國質檢科技工作會議專題報道】
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十一五”期間,共有四個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9項成果獲科技興檢獎;2006年至2010年,年均在研課題400余項,年均驗收成果150余項……談起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在“十一五”取得的驕人成績,院長張玉寬絲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激動與興奮。
中國計量院近年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張玉寬在談話中提及最多的還是國家和國家質檢總局對計量院的大力投入和支持。“‘十一五’期間,我院從科技部獲得資助的項目主要來自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基礎性工作專項。截至2009年年底,國家共在三個專項中資助了約3億元。如果沒有國家的大力支持,我們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張玉寬說,這是他擔任院長以來最深的切身體會。
“既然國家投入這么多,我們在這5年里都做了些什么呢?”張玉寬首先從《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現代計量基準研究》和《高準確度原子光學頻率標準儀的研制與開發》等重大前沿項目開始談起。這些項目是針對國際單位制重大改革所開展前沿研究以及發達國家正在攻克的計量科技難題,體現了我國基標準建設的基礎性、前瞻性和先進性。
“如果這些研究項目全部完成后,中國計量院將具備應對國際單位制的重大改革的基礎能力,形成國際一流的計量科學創新基地,整體計量科技水平將進入世界先進技術行列。項目的成果,將使我國第一次有能力實質性參與國際基本單位的定義,對于維護國家技術主權和貿易結算的主權,促進國際計量科技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這些課題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課題已經完成驗收。
面對即將進入的“十二五”,張玉寬顯得信心十足,躊躇滿志。“‘十二五’,我們將以瞄準國際前沿、滿足國家戰略需要為目標,建設集基地、人才、項目為一體的計量科技創新和服務平臺,通過設立若干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經過5年努力,實現計量科學、計量技術和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
張玉寬介紹,“十二五”期間,中國計量院將部署六項主要任務,分別是:研究建立新一代量子計量基準;研究建立重點新領域計量基標準體系;實現國家校準與測量能力的新跨越;實施以實驗基地二期為重點的新工程;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計量科研新隊伍;探索促進自主創新的管理新模式。
張玉寬還拿出一份“十二五”期間準備開展的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列表。在這張表上,既有“基于光鐘的新一代時間頻率基標準體系的研究和建立”和“普朗克常數的精密測量及量子質量基準的研究和建立”這樣的基礎性研究項目;又有“應對氣候變暖環境監測計量溯源體系的研究建立”、“清潔能源相關計量標準和測量技術的研究建立”這樣的涉及國家戰略的研究項目。項目覆蓋面廣,內容非常豐富。
張玉寬對中國計量院面臨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客觀地說,我們現在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計量院的計量基標準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面對國際新形勢和國內產業調整的新格局,中國計量院將為自己確定怎樣的發展目標?
“我們將更加堅定地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提升計量科技水平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計量科技需求的新領域建設作為調整計量基標準體系布局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國際一流的計量科技創新基地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不斷提升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質檢事業發展的有效性和貢獻率。”張玉寬充滿信心地說。
(本報記者 楊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