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廚房必備的調味品之一,廣泛受到消費者的關注。
不過,近年來卻發生過不少關于食用油的安全事件,如2013年南京出入境檢出原產國為希臘的橄欖油的塑化劑超標并退回;香港食安中心在葵花籽油發現有害物苯并芘;臺灣正義和頂新等廠商使用劣質油等。
那目前市面上的食用油安全水平究竟如何呢?
2017年7月,香港消委會在香港市場上購買了60款常見的食用油樣本進行了測試。
結果發現,5款食用油檢出的塑化劑含量超過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行動水平;42款樣本檢出污染物氯丙二醇;46款檢出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此外,還有1款特級初榨橄欖油的溶劑殘留限量超出國際標準。
41款食用油含塑化劑 ,5款含量過高!
塑化劑又稱增塑劑,廣泛的用于塑料制品中,可以使其柔韌性增強。但塑化劑可能會遷移至食物中,長期攝入可能影響實驗動物生殖系統的發育,是內分泌的干擾物質。
塑化劑的遷移量與溫度和時間密切相關,溫度越高及接觸時間越長則遷移量就越多;除此之外,食物在容器內反復搖晃也會增加其遷移量。
由于塑化劑屬于親油性物質,不需要高溫也會溶于油中,因此含有塑化劑的塑料物料不應該接觸到油性食物。
此次共測試了5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磷苯二甲酸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丁基芐酯(BB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 (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 (DIDP)。
測試結果顯示,有41款食用油檢出以上塑化劑,其中5款的塑化劑含量分別達到了2.4(DEHP)、7.0(DEHP)、7.8(DEHP)、18.3(DIDP和DINP)、0.52(DBP)毫克/公斤,高于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規定的1.5(DEHP)、0.3(DBP)、9.0(DIDP和DINP)毫克/公斤的行動水平。
雖然超過了行動水平,但是消費者亦無需太過擔心,畢竟造成傷害還要結合攝入量來評估。
以歐洲食物安全局(EFSA)制定的DEHP每日可容忍攝入量是0.05毫克(每公斤體重)為例,60公斤體重的人士長期每日進食含最高水平DEHP(7.8毫克/公斤)的食用油約0.4公斤才會超過限量值,因此,一般的攝入量應該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
那油脂中的塑化劑來源于哪呢?
市售食用油的包裝容器絕大部分以軟塑料為主,如PET或玻璃,它們有較少機會含有塑化劑。
國外有關的研究指出,食用油檢出塑化劑的原因有機會來自塑料制的輸油管。
超2/3的食用油檢出污染物氯丙二醇或致癌物環氧丙醇
一般情況下,氯丙二醇(3-MCPD)是在加酸水解植物蛋白時形成,屬于加工制造過程產生的污染物。香港消費會在之前的醬油及鮮露測試中也檢出了3-MCPD,其后發現其他不含酸水解植物蛋白的食品中也含有3-MCPD,比如棕櫚油、精煉植物油、烘焙食品等。
另一種污染物環氧丙醇也與3-MCPD的形成有關,而環氧丙醇的化學結構在食物體內不太穩定,它會和油脂里的脂肪酸發生反應形成縮水甘油酯(GE)。
世衛組織下屬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及歐洲食物安全局(EFSA)的報告指出,實驗動物長期攝入過量的3-MCPD會損害腎臟功能和影響雄性生殖系統;而環氧丙醇則具有基因毒性,可損害DNA和很可能致癌。
JECFA暫定的3-MCPD每日最高容許攝入量為4微克/公斤體重,EFSA則限定為0.8微克/公斤體重;如果以成年男性60公斤體重來計,JECFA的每日的最高攝入量為240微克;EFSA為48微克。
測試結果顯示,全部聲稱冷壓榨的食用油樣本均沒有檢出3-MCPD及環氧丙醇,可能與其生產工藝不使用熱力及其他化學物有關。而其余的42款食用油均有檢出污染物3-MCPD,含量由150至6800微克/公斤不等;46款檢出致癌物環氧丙醇,含量介乎67至2000微克/公斤。
此次3-MCPD含量最高的是御萬家濃香花生油,如果每日攝入35克(8茶匙)和7克(2茶匙)就分別超過了JECFA及EFSA的限量要求。
由于環氧丙醇是同時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質,一般建議盡量減少和避免攝入,所以JECFA及歐洲食物安全局不能就環氧丙醇給定一個安全的攝入限量,這點消費者需要注意及警惕。
1款壓榨橄欖油溶劑殘留超過國際標準
在消費者的認識中,壓榨油是沒有使用任何化學溶劑進行提取的,但實際上,壓榨過程不能完全提取種子內的油,因此產量較少,剩余的壓榨餅渣通常會使用溶劑浸提再度提取,以增加油的產量。
雖然經過后續的高溫精煉加工過程可以去除溶劑,但如果精煉過程不夠完善,溶劑便有機會殘留在油內。
另外,一條生產線通常會生產幾種食用油,在生產完第一種油后,會以有機溶劑進行清洗,這時如果溶劑未完全揮發及清除的話,就有機會污染第二種食用油。
中國內地標準規定:壓榨油及一、二級浸出油若檢測值低于10毫克/公斤則視為未檢出,而三、四級的浸出油的溶劑殘留量不能超過50毫克/公斤。
此次共測試了15種溶劑的殘留限量,60款食用油的檢出量均符合內地國家標準,但是,有一款特級初榨橄欖油檢出0.29毫克/公斤,比食品法典委員會規定的最大限量0.1毫克/公斤高出1.9倍。
根據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國際化學品安全規劃,實驗狗只食用含三氯甲烷的牙膏長達7年后,便引起肝臟囊腫。
不過,按照其規定的每日可容許攝入量0.015毫克/公斤體重計算,60公斤體重的人每日需要攝入超過3公斤的食用油才會超標,因此,一般情況下對消費者的影響應該不大。
給消費者的意見
l 選購食用油需留意配料表成分,根據標簽法規,配料表中的成分會依據其重量或體積而排列,如某調和油顯示芥末籽油、葵花籽油、大豆油、初榨橄欖油、花生油等,則芥末籽油及葵花籽油占的比例較多,排列靠后的占比就少。
l 部分食用油會列明其最高烹飪溫度,消費者應留意自己的烹調方法是否合適。
l 應該使用不同種類的食用油烹調食物,因為每一種食用油的脂肪酸組成比例不一樣,通過適時轉換或同時使用不同種類的食用油,以達到均衡攝取的目的。
l 無論選擇何種食用油,應以少油低溫的方式烹調食物,因高溫有機會讓食用油過氧化及產生致癌物,影響健康。